三悔启前朝,双忏暨中夕。
鸣禽戒朗旦,备礼寝玄役。
萧索庭宾离,飘遥随风适。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内析。
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
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
引领望征人,怅恨孤思积。
咄矣形非我,物外固已寂。
吟咏归虚房,守真玩幽赜。
虽非一往游,且以闲自释。
八关斋诗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关斋诗三首 其二》是魏晋时期支遁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也展现了深邃的内涵。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支遁(约356—417年),东晋时期的高僧、学者、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后因政治原因流离失所,最终隐居山林,以佛学研究与传播为业。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诗作特色:支遁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精炼而富有哲思,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其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往往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层次理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 诗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三悔启前朝,双忏暨中夕。
鸣禽戒朗旦,备礼寝玄役。
萧索庭宾离,飘遥随风适。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内析。
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
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
引领望征人,怅恨孤思积。
咄矣形非我,物外固已寂。译文:
悔恨地回忆起过去,双重忏悔发生在夜晚;
鸟儿报晓时鸣叫警示,准备行道祭拜玄理。
庭院中的宾客离去,我漂泊无依随风而行;
踌躇满志地行走在岔路口,挥手告别世俗纷扰。
轻快的车驾奔驰在乡间田间,习习风声像是雷电击中;
放下杂念随处而走,仿佛振金策挥动如飞。
目光投向远方的征人,心中满是孤独思念的累积;
感叹身形并非真正的自己,心灵超然物外已寂寥。
-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支遁的《八关斋诗三首 其二》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内容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敏锐的观察力,又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 哲学内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三悔”、“双忏”等词的使用,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审视。这种深沉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僧人对于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 文学价值
- 文化价值:支遁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倾向。
- 教育意义:支遁的诗歌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它教会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如何通过哲学思考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 社会影响
- 后世评价:《八关斋诗三首 其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认为它是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 现代传承:在今天,这首诗仍然被广泛引用和欣赏。它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支遁的《八关斋诗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文化内涵的杰作。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