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盼岩岫,临泉濯趾。
感兴鱼鸟,安居幽峙。
兰亭诗
介绍
《兰亭诗》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六首五言诗,并非《兰亭集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当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活动。
这六首诗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这些诗虽然在诗集《兰亭集》中的名气不如其序文《兰亭集序》,但它们标志着诗人在进行新的尝试:关注山水的审美以及从自然中体悟玄思。这种新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从纯粹的抒情转向注重意境创造的新阶段。
通过《兰亭诗》,人们可以深入理解王羲之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精神。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对诗词、书法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还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观。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王羲之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精神,感受他对自然和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些诗歌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独特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体验。
《兰亭诗》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
【注释】 肆:尽情;岩岫:山岩;泉濯趾:用泉水洗脚。感兴:触动兴致;鱼鸟:指游鱼和飞鸟;安居:栖息、安顿;幽峙:幽深险峻的山崖。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景小诗。诗人以“肆盼”二字起句,描绘了一幅清旷幽静的景色:山岩高耸,山涧清流潺潺,溪水潺潺地洗涤着诗人的双脚。接着写诗人被自然美景所打动,于是放声长啸,心旷神怡,忘却归途之忧。 全诗构思精巧,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情趣。诗人抓住兰亭山水的特点
【注释】 1. 去来:指人世间的得失,生死。悠悠:悠远。子:古代对年轻人的美称。2. 披褐:穿着粗布衣服。3. 修:高超,超越。4. 真契:真实契合,指精神、志趣等高度一致。5. 齐:相等、一致。6. 古今:古往今来。7.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自叙生平和志向。首句“去来悠悠子”,写自己对世俗荣华的超然态度,表明自己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不是物质享受;次句“披褐良足钦”,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
【注释】 兰亭:即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纪念他与谢安等人在兰亭聚会而写的。兰亭诗:这里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岩:山崖。涧:溪流。 肆:尽情。豁滞忧:消除心中的忧愁。 【赏析】 此诗描绘了兰亭聚会时的情景,表现了与会者纵情山水、寄意高远的心情。 首句写兰亭周围的山岩和幽深的涧溪,以及清丽的水景。第二句点出兰亭集会,人们在这里挥毫题词,畅叙友情。第三句说,他们把一切尘俗的名利看得轻淡
【注释】 “散豁情志畅”:洒脱,胸怀开朗。 “尘缨忽已捐”:尘缨,即尘世的羁绊;忽然丢弃了世俗之念。 “仰咏挹馀芳,怡情味重渊”:仰慕前贤留下的美名,心中充满敬仰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兰亭风光的诗,全篇紧扣“兰亭”这一主题,以写景抒情为主要特征。 开头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兰亭春色图:温暖的春风从东面的小谷吹来,吹拂着柔嫩的柳丝。在这幅画面中,诗人首先突出了春风的特征,即它不仅暖和而且温和。这两句诗通过“温风”、“柔条”等词语,生动地勾画出春天的美好景象,为下面抒发作者的情怀作好了铺垫。 诗人转向对人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描述。他端坐于座位之上
注释 兰亭诗:指唐代诗人王维的《兰亭集序》。 望严怀逸许:希望有像严光、许由这样的高士隐居。 临流想奇庄:站在水边想象着奇山异景,即《兰亭集序》中所说的“群峭碧壁,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谁云真风绝:哪知道真正的风流才子已经绝迹。 千载挹馀芳:千载之后仍能领略这种遗风余韵。 赏析 《兰亭诗》是王维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注释】 怀:怀念,思念。物:指自然景物。尚:高。王:通“忘”,忘掉。数子:指几位友人。清唱:清丽的歌声。今:近来。愠情:怨恨的情绪。 【赏析】 此为作者晚年所作诗。首联点明题目。二联写诗人在兰亭聚会时的心情。三、四联写诗人对这次聚会的感慨。 全诗前半篇写诗人在兰亭集会的情景,后半篇写诗人对这次集会的感慨。开头两句,以主客关系起兴,主人虽无怀,但应物贵有尚;第三句承上启下
【注释】 (1)兰亭: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明县。 (2)荣其郁:指林木茂盛,郁郁葱葱。 (3)浪激其隈(wēi):水流湍急,冲击着山石的弯曲处。隈是山曲。 (4)泛泛轻觞(shāng):轻轻举起酒壶,斟满杯中之酒。 (5)载欣载:充满喜悦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兰亭集序》的开篇。诗人以“林荣其郁,浪激其隈”二句描绘了美丽的兰亭景色;“泛泛轻觞,载欣载怀”二句则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全诗语言优美
【注】驰心域表 :心神飞越至遥远的地方。 寥寥远迈 :遥遥地超越远方。 理感则一 :道理感应到一起就统一了。 冥然玄会 :冥然而玄妙地会合。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兰亭诗会上的感慨和所受的启示。全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性,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的深深感悟
【注释】 1. 仰想虚舟说:仰想,仰望;虚舟,《庄子·大宗师》中说,河伯与海神游于北海之滨,见海神乘着大虚而游,心知身小如芥。后用“仰想”指对高远境界或理想境界的向往。虚舟,即虚空之船,泛指虚幻的境界。《庄子》:“子独不见夫钓者乎?或沉或浮,动以日月,犹有所系,若竿利也。” 2. 俯叹世上宾:俯叹,俯首叹息;世尊,世俗之人。比喻人世间的宾客。 3. 朝荣虽云乐:朝荣,早晨荣耀
注释: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 浪流无何乡。译文:愿意与达观之人一同游玩,解开束缚遨游在濠梁之间;随意吟唱,随心所至,浪花激流,没有归宿。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句“愿与达人游”,展现了他对达观之人的敬仰之情,渴望与之同行,共度人生。第二句“解结遨濠梁”,描绘了他在濠梁之间自由翱翔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束缚的思考和挣脱的决心。第三句“狂吟任所适”,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
【注释】 时来谁不怀:时机到来,谁能不向往? 寄散山林间:寄托在山水之间。 尚想方外宾:还想着与神仙为伍的宾客。 迢迢有馀闲:远远地还有悠闲自在的时间。 【赏析】 此诗以抒发诗人归隐之情为主旨。首联写自己身处尘世而怀有退隐之志;颔联写自己虽已远离官场却仍怀念与仙人为伴的生活;颈联写诗人渴望远离尘世,超然物外,过上清闲自在的日子;尾联写诗人虽身已退隐,但仍然心系天下,希望能继续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注释1: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 神散宇宙内,指的是诗人的心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自由地飘荡。 神散宇宙内,指的是诗人的思绪如同宇宙中的星辰一样,无边无际。 形浪濠梁津,指的是诗人的形体在濠梁之上,如同波浪般起伏不定。 注释2: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 寄畅须臾欢,指的是诗人想要在短暂的欢愉中忘却一切烦恼。 寄畅须臾欢,指的是诗人想要在短暂的欢愉中忘却一切痛苦。 尚想味古人
注释:我随意地饮酒,任凭心意所向去。回旋的酒波缠绕着游鱼的鳞甲。千载同朝,沐浴在陶渊明的清尘之中。 赏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兰亭美景的喜爱和对古人陶渊明的敬仰之情。首句“纵觞任所适”,写出了诗人畅饮时的豪放不羁;次句“回波萦游鳞”,描绘了兰亭美景中的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情景;末句“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过这美丽景色的感慨
兰亭诗 三春陶和气,恨物齐一欢。 明后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亹亹德音畅,萧萧遗世难。 望岩愧脱屣,临川谢揭竿。 注释:在三春时节,我们陶冶性情、和顺心意,可惜物我同欢却无法长久。 明君在上,国家欣欣向荣,我们得以享受丰收的喜悦。 我们努力工作,美德之音广为流传,可惜世间的纷扰难以摆脱。 感到自己如同脱了鞋子一样轻松,面对流水,又觉得自己像举起了大刀一样艰难
兰亭诗 兰亭春已暮,莺燕喜相酬。 丝竹虽乏响,雅歌亦悠悠。 彭殇诚妄语,俯仰谁能谋。 至今怀妙笔,犹复见风流。 译文: 兰亭的春天已经过去,莺鸟和燕子相互酬唱。 虽然丝竹乐器的声音不够动听,但是高雅的歌声却悠扬。 彭祖和殇子的寿命长短是虚假的,人的生死无常无法预测。 然而我仍然怀念那美妙的笔墨,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风流。 注释: - 兰亭:位于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