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初城上乌童谣

城上乌。
尾毕逋。
公为吏。
子为徒。
一徒死。
百乘车。
车班班。
入河间。
河间姹女工数钱。
以钱为室金为堂。
石上慊慊舂黄粱。
梁下有悬鼓。
我欲击之丞卿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是一首源自汉代的民间童谣,出自《后汉书·五行志》。此诗通过描述公吏和学徒的故事,揭示了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下面将详细介绍《桓帝初城上乌童谣》:

  1. 作品简介
  •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反映了汉桓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全篇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生动的场景和人物,表达了对贪腐官员的强烈不满。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汉桓帝延熹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59年至178年),这一时期正值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诗中的“河间姹女”,指的是一位以金钱为室、金为堂的河间女子,象征着当时社会对于财富的极端追求和腐败现象。
  1. 艺术特色
  • 该作品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贪官污吏比作“城上乌”,“尾毕逋”,形象地描绘了他们贪婪无厌的形象。诗中还通过官吏与学徒的对比,揭示了官吏权力的滥用和对民众生活的压迫。
  •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在文学手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评论,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的深刻思考和艺术创作的大胆尝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绘,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1. 思想内容
  • 此诗通过描述公吏和学徒的故事,揭示了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强烈谴责。诗中“一徒死,百乘车”的描述,反映了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百姓生命的现象。
  • 此外,诗中的“石上慊慊舂黄粱”,“河间姹女工数钱”,都是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和道德沦丧的现实。这些场景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
  1. 历史背景
  •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创作于东汉晚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诗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一种集中表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批评,诗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
  1. 后世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在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时,都会引用这首诗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诗中的一些意象和情节也被后来的文学作品所借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对于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