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巴郡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刺巴郡守诗》是一首出自东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白描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怨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刺巴郡守诗》的创作时期为东汉桓帝时(公元147年-167年),当时巴郡地区因为重赋问题而饱受民众的苦难。这首诗的确切作者不详,但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它是“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巴郡守,贪财重赋”的作品。

  2. 作品内容:《刺巴郡守诗》全文如下:“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巴郡人民面对苛政时的生存状态。诗中“狗吠何喧喧”描写了清晨时分的狗叫声,暗示着新的一天开始;“有吏来在门”则描绘了官吏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麻烦与压力;“披衣出门应”反映了民众不得不早起应对官府的各种要求;“吏怒反见尤”揭示了官员的严苛态度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批评。

  3. 历史意义:《刺巴郡守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巴郡人民的困苦,也折射出东汉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僚腐败、税收沉重等。这首诗作为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和民众生活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状况。

《刺巴郡守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研究东汉末年社会史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