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拟行路难(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行路难》(其五)是南朝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共有五首,每首都仿写古乐府“行路难”的格式。这组作品主要抒发了寒门士人的人生感慨和仕途坎坷,同时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的内容。以下是对《拟行路难·其五》的介绍:
创作背景:《拟行路难》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66年至502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分裂和社会的动荡使得很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求出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鲍照作为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歌内容:《拟行路难·其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诗人自喻为一介布衣,出身寒微,认为功名利禄对自己来说不过是一场浮云。这种对身份地位的淡泊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清醒认识和超然心态。
艺术特色:《拟行路难·其五》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草木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路途艰难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鲍照在艺术上追求简约而深远的风格。
《拟行路难·其五》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感慨的诗歌,更是南北朝时期文人心态和时代背景的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