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十)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绕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行路难(其十)》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鲍照(约415年—约466年),字明远,号东山,东海(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世称鲍参军、鲍诗赋等。他生活在南朝刘宋末期,是“元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
  • 鲍照的诗歌以描写个人失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主题,风格雄奇悲壮,语言豪放,情感深沉而热烈。在文学史上,他的诗歌成就颇受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绕坟基。但闻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2. 诗歌赏析
  • 本诗通过描述蕣花凋谢的景象来隐喻人的一生短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社会现象的感慨。
  • “蕣华不终朝”比喻生命的易逝,“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暗示了人们在青春年少时往往追求虚荣与繁华,最终却不免走向坟墓的命运。
  • 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风声与鸟鸣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伤与不平,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即在面对人生的无奈与悲剧时,应该保持乐观与豁达的心态。

《拟行路难(其十)》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社会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