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十一)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一》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鲍照(414—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南朝文学家,与汤显祖、谢灵运合称“宋初三大家”。他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曾历任多个职位,但仕途不顺。他的诗歌以豪放著称,情感真挚,风格独特。
  1. 诗歌原文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2. 诗歌内容解析

  • 枯箨走阶庭:这里的“枯箨”指的是枯萎的竹箨,而“走阶庭”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枯萎之物在庭院中行走的情景。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 何时复青著故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竹子虽然曾经茂盛,但现在却已经枯萎,无法再次恢复生机。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无奈和悲哀。
  • 亡灵蒙享祀:这里的“亡灵”指的是死去的人,而“蒙享祀”则是被祭祀的意思。这可能意味着有些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或行为仍然被人纪念和推崇。这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 倾杯竭壶罂:这里的“倾杯竭壶罂”是一种饮酒的方式,意味着将酒杯中的酒全部喝干。这可能象征着人们在悲伤或忧愁时的放纵和宣泄。
  • 起忧思:这句话表明诗人因为上述情景而生出了忧虑和思考。这可能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感到不满或担忧。
  • 宁及得与时人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和悲观情绪。他认为自己无法与那些有能力和权势的人竞争或争取自己的权益。
  1. 艺术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枯槁的竹子和生命力旺盛的竹子,以及亡灵与生者的待遇,增强了诗歌的主题和深度。
  • 象征:竹作为坚韧和长寿的象征,以及亡灵和祭祀等元素,都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诗人传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不满。
  • 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这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正义的关注。
  • 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一》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也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