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行路难(其十三)》是南北朝时期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历史背景:

  1. 诗歌原文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对春天鸟儿鸣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家从军以及长期在外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思念。诗中“荣志溢气干云霄”描绘了诗人怀揣荣誉与壮志,立志冲天的景象,而“忽有白发素髭生”则反映了岁月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生感慨。
  • 风格特点:鲍照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以其乐府诗的成就显著。他被誉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在这首诗中,鲍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 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和文人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诗中的“荣志”与“羁死”等表述,揭示了诗人对于忠诚与牺牲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春禽喈喈”、“旦暮鸣”、“荣志溢气干云霄”,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文字,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二句描绘了春天景象和诗人的心理状态,中间两句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尾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生死的感慨。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

《拟行路难(其十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它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