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不自识,终尔因镜中。
分眉一等翠,对面两边红。
转身先见动,含笑逆相同。
犹嫌镜里促,看人未好通。
咏镜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镜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高爽的作品。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对这首诗作进行详细介绍:
- 作者背景
- 高爽的生平:高爽,南朝梁广陵人,博学多才,善为文,曾在齐武帝永明年间被举荐为郡孝廉,后历任中军临川王参军、晋陵令等职。
- 文学成就:高爽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为显著,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其作品《咏镜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原文
初上凤凰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虚心会不采,贞明空自欺。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凤凰墀”与“蛾眉”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前者象征着尊贵和华丽,后者则代表着美丽与容颜。通过这样的组合,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种高贵而不失柔美的艺术形象。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镜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长久陪伴的渴望。其中“相守”与“相思”的对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感情与时间的思考。
- 思想内涵
- 人生哲学:《咏镜诗》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它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镜中的景象,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 社会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观念。它可能包含了对权力和地位的反思,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关注。
-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瑰宝,《咏镜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咏镜诗》不仅展现了高爽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生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后世评价
- 历代评价:历史上许多学者对《咏镜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代诗人张说的《咏镜》便是受到《咏镜诗》启发而作。
- 现代解读:在现代,这首诗也被广泛研究和引用,成为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咏镜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至今。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高超艺术造诣,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启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