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鲍舂陵别诗

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
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
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
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均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赠鲍舂陵别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下面是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以写赋见长,尤擅长咏物言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创作时间:该作品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可以推测为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
  • 创作环境: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吴均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 翻译解释:诗人描绘了秋天落叶纷飞、蝉鸣依旧的场景,以及在清澈的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和云雾缭绕的山峰。海燕掠过天际,而随风飘落的花瓣似乎在暗示着离别之情。最后一句“白露下沾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感受,以及白露带来的凉意让人感到忧伤。
  1.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吴均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 艺术手法:使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水中千丈月”,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夜晚的美丽,同时也隐喻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地位:吴均的《赠鲍舂陵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赞赏。
  • 影响传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吴均的文学才华,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多得的重要文本。

吴均的《赠鲍舂陵别诗》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抒情之作。它不仅是吴均为人所知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