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孤石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孤石》是一首由释惠标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孤石的雄伟与孤立,寄寓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咏孤石》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咏孤石》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以孤石为载体,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释惠标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据传,惠标在长期的云游生活中,饱览了大江南北的自然风光,尤其是闽、浙、赣三省的山川美景,使他对山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在创作这首《咏孤石》时,不仅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美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2. 艺术特色:《咏孤石》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开篇“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一句,通过对孤石与平湖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开阔而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布局不仅凸显了孤石的地位,也烘托出孤石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其次,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等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孤石的形态和色彩表现得栩栩如生。此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两句,既表达了孤石的孤独之美,又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意境。
  3. 思想内涵:《咏孤石》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咏叹孤石的孤独,隐喻了自身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坚持。孤石虽小,却能凌空独立,不随波逐流,这与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孤石的存在也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质,诗人以此自勉,表达了对于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向往。

《咏孤石》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