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捣衣诗

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
小鬟宜粟瑱,圆腰运织成。
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石燥砧逾响,桐虚杵绝鸣。
鸣石出华阴,虚桐采凤林。
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击节无劳鼓,调声不用琴。
并结连枝缕,双穿长命针。
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同心竹叶碗,双去双来满。
裙裾不奈长,衫袖偏宜短。
龙文镂剪刀,凤翼缠篸管。
风流响和韵,哀怨声凄断。
新声绕夜风,娇转满空中。
应闻长乐殿,判彻昭阳宫。
花鬟醉眼缬,龙子细文红。
湿摺通夕露,吹衣一夜风。
玉阶风转急,长城雪应暗。
新绶始欲缝,细锦行须纂。
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
新月动金波,秋云泛滥过。
谁怜征戍客,今夜在交河。
栩阳离别赋,临江愁思歌。
复令悲此曲,红颜馀几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听捣衣诗》是曹毗创作的古诗,收录在多个文学作品集当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通过旅人的听觉感受,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夜听捣衣诗》作为东晋文坛的重要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曹毗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在静谧的夜晚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对捣衣声的描述,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通过声音传达出旅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夜听捣衣诗》通过直接描写声音,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月光下冰凉的河水,感受到捣衣声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声音的描写,更是情感的流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夜听捣衣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体现了曹毗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展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南北朝时期,庾信等文人的创作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增添了许多光彩。而《夜听捣衣诗》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主题,成为后世许多诗人借鉴和学习的对象,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夜听捣衣诗》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和旅人的心境。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