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 其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乘赞十首其九》是南北朝时期宝志的作品

宝志在这首诗中通过“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的开篇点出主题——对佛教中解脱、悟道与修行的探讨。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矛盾,即一方面渴望达到解脱,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理解佛法的圆通。

诗中还用“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来形容修行中的困惑和迷茫。这种表达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困境,即尽管口内诵经千卷,但体上问经不识,表明了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宝志在诗中也提出了头陀阿练苦行的观点,希望后身功德。这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期望,即通过苦行来积累功德,最终实现精神上的升华。然而,这种观点也暗示了修行的艰难,因为“希望即是隔圣”,说明真正的悟道并非仅仅依靠外在的努力就能达成。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中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面对真理时的困惑、挣扎以及最终可能的顿悟。这种描述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佛教修行的理解,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心灵深处探索的共鸣。它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整个文化背景下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