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

嘉鱼荐宗朝,灵龟贡邦家。
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
蠢蠢水族中,无用者虾蟆。
形秽肌肉腥,出没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时雨正滂沱。
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
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
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
岂惟玉池上,污君清冷波。
可独瑶瑟前,乱君鹿鸣歌。
常恐飞上天,跳跃随姮娥。
往往蚀明月,遣君无奈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虾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描绘了夏日雷雨之后青蛙欢唱的生动景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杰出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白”。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尤擅叙事诗和讽喻诗。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原文节选:蛙声寒彻响秋池,露脚斜飞湿晓堤。
  • 译文:青蛙在寒冷的秋晨发出阵阵叫声,洒落的露珠像细线般飞溅在清晨的小路上。
  1. 艺术特色与赏析
  • 细腻描写:白居易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虾蟆的形态和叫声。他不仅描述了虾蟆的外在特征,如其声音和行为,还深入到了它们的心理状态,展示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活力和自信。
  • 自然意象:这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青蛙这一生物的视角,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律动。这种从动物视角出发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直观的自然理解角度。

白居易的《虾蟆》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界生态美的诗作,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富含哲理的佳作。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描绘,传达出作者对生命、自然乃至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展现了唐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深邃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