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
蓬莱阁望海 我来一踏蓬莱阁,溟涨高寒岛屿秋。 元气苍茫日月浴,青天出没蛟螭游。 田横五百余荒砦,徐市三千隔祖洲。 缥缈神山不可见,天风万里声飕飕。 译文: 我来到蓬莱阁,看到海面上涨,高高的岛屿在秋季里显得格外寒冷。 天地之间弥漫着苍茫的元气,太阳和月亮在水中沐浴。 青天的边际时而显现,时而消失,巨大的蛟龙在海水中游动。 田横有五百余座荒废的营寨,徐市有三千座与祖州相隔的营寨。
《蓬莱阁后六绝其五》赏析 王世贞的《蓬莱阁后六绝其五》以汉兵飞度下朝鲜为开端,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十万旌旗在鸭绿江边飘扬,象征着汉军的强大与威武。此句不仅描绘了战场上的壮阔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 烽戍,烽火台,寒月色中映衬下的烽烟依旧,杨仆将楼船,则让人联想到古代海军将领的风采,以及他们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通过这种描写,诗中的战争场面变得生动而具有感染力
【注释】 蓬莱阁:指山东蓬莱山中的蓬莱阁,为古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居住的地方。豋州:即今山东的蓬莱县,因山中有蓬莱山而得名。胜槩(kǎi):胜概,美景。大海面:指浩瀚的大海。两竹山:指蓬莱山的两个山峰。蜃(shèn)气:古代传说中能产生楼阁、宫殿等幻景的海市蜃楼现象。友人陈文相家于其下:友人陈文相家住在蓬莱山下。邀余赋得五言小律二首:请我来为他作两首五言律诗。五言小律:五言律诗
诗句解释: 1. 万古溟蒙汇,乾坤向此分。 注释:万古(千年),溟蒙(茫茫),汇(聚集),乾坤向此分(天地间在此分开)。 2. 鳅潮常应月,蜃气半为云。 注释:鳅潮(即潮汐),应月(与月亮相应),蜃气(海市蜃楼现象,俗称蜃吐)半为云(部分变为云雾)。 3. 飞阁虚无里,蓬莱只在海滨。 注释:飞阁(高耸入云的阁楼),虚无(空灵),蓬莱(传说中仙山,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因有“蓬菜”之称而得名)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 蓬莱阁 —— 蓬莱阁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神奇的仙山,位于海中之东,据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旅思旷然释 —— 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心中的羁绊得到了释放。 置身苍林杪 —— 诗人站在高耸入云的树林顶端,俯瞰着远方的景色。 群山为谁来 —— 诗人疑惑群山之中是否有仙人居住。 历历散清晓 —— 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
【注释】 蓬莱阁:在山东蓬莱,是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缥渺:指海天相接处云雾缭绕,难以辨认的景象。 翡翠:指代海中的鸟类。 蜃气:指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海面上由于光的折射和反射造成的幻景。 安期: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今存有安期岛等遗迹。 徐福:传说中的求仙之人,据说曾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 【赏析】 此词为登临蓬莱阁时所作。词人在词中抒发了怀古之情。全词以“望”开头
王世贞《蓬莱阁后六绝》逐句释义及赏析深入理解明代诗歌艺术魅力 1. 东望鼍矶插汉高 - 地理位置描述与象征意义 - “鼍矶”指代何地 - "插汉高"表达何意境 2. 坐来峰屿小秋毫 - 山峰形象描绘与季节特征 - 秋毫象征微小事物 - 表达诗人对自然细腻观察 3. 不知云雾连波长 - 云雾变幻描绘 - 长度与持续性对比 - 体现自然景象宏大 4. 漫道任公已钓鳌 - 任公指任公子 -
《蓬莱阁后六绝》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诗如下: 初月如弓未上弦,碧海秋流乱峰悬。 鲛人讶见秦皇至,使者疑留肃慎边。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逐一的翻译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初月如弓未上弦”:这句描绘了新月初现时的形状,如同一把未完全展开的弓。这里的“初月”指的是新月出现时月亮的形态,而“未上弦”则形象地表达了新月尚未完全露出的状态。 - “碧海秋流乱峰悬”
《蓬莱阁后六绝》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诗句释义: - 不尽沧波返照红:“不尽”意味着没有完全消失,“沧波”指的是大海或海水,“返照”即夕阳的反射。这句诗描述的是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海面上,形成了一片红色的景象。 - 千寻霞锦蹙回风:“千寻”表示非常高的距离,“霞锦”指五彩斑斓的云霞,“蹙回风”则形容云彩被风吹得紧密并环绕着风向移动
《蓬莱阁后六绝》赏析 王世贞的《蓬莱阁后六绝》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望远的画面。诗中“杖底秋风忆旧游”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旅行的怀念,而“题诗应在阁东头”则透露出诗人想要抒发胸臆、寄托哀思的愿望。通过这两句,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千山之间,寻找着那个可以倾诉心声的地方。 “长令风雨千山合”与“不逐星辰五夜收”,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情感变化。风雨如晦,星辰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