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注释】 出塞曲:边塞曲调。八首:八段。这是一首。玉关道:玉门关,汉时西域要冲,今甘肃敦煌西北。风尘暗使车:指征战的使者的车马。穷黠虏:困顿狡猾的敌虏。黠:狡诈,狡猾。万幕列平沙:形容战地辽阔,帐篷连绵不断。万幕:指无数帐篷。列平沙:排列在平沙之上。落日摇旌旆:夕阳西下,旗帜随风飘荡。旌旆,旗子。悲风杂鼓笳:悲风中伴随着战鼓和笳管的声音。笳:古代乐器,形如笛而小,用竹为管,吹时发出呜呜声
出塞曲八首 【明·江源】 往岁戍河阳,今年出定襄。 暂随祭征虏,誓斩左贤王。 铁甲凌寒雾,毡重积夜霜。 防秋今正急,壮士莫思乡。 译文: 往昔曾在河阳守卫边疆,如今又到定襄去征战。 暂时随从祭祀征虏将军,誓言要斩杀左贤王的凶徒。 铁甲在寒风中凌厉闪光,毡帐厚重积累着夜露霜。 当前秋季正是边防紧急关头,战士们请不要思念家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边疆的戍楼、战场
诗句:圣主方推毂,沙场欲报恩。 译文:圣明的君主正在扶持有才能的人,战场上想要报答恩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君王扶持有能之人、将士为国英勇作战的赞美之情。首句“圣主方推毂”中的“推毂”意为扶持、提拔,诗人以此表达君王正大力培养和使用有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句“沙场欲报恩”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战士们在战场上渴望为国家报恩,这种情感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整体上
【注释】 出塞曲八首(选二) 边庭:边境。应募:应征入伍。胡虏: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敌人。旧:过去。千夫长:千户所的长官。万里城:边疆的城堡。青海:泛指西北边陲地区。黑山:今辽宁朝阳市境内。黄金郎:代指良将,即良将之子。蹉跎:失意、空耗时日。 【赏析】 《出塞曲》共有八首,这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写将士们奔赴沙场、保卫祖国的壮烈情景。前四句写将士们从军出征。“出塞曲”是古代的一种乐章
十八羽林郎,飞腾事朔方。 青萍玄锦毂,赤兔紫丝缰。 沙漠今巢穴,燕然古战场。 王庭须远遁,卫霍在边疆。 赏析: 此诗以雄劲笔触描绘出一幅边塞战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与民族和谐的期盼。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注释】: 登坛临玉塞,报主荷金戈。 汉节当关重,胡笳出塞多。 气吞玄朔垒,兵洗白洋波。 休信单于款,谋穷伪请和。 【赏析】: 《出塞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此诗写将士戍边之苦、守边之难,表现了他们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深沉激昂,意境雄浑悲壮,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句释义 1 出塞述怀 - 表达了诗人对出征边疆的感伤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2. 欲扣天关杳不通 - 想要穿越天险的关口却无法到达,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挫败感。 3. 身投荒服远从戎 - 虽然身处偏远地区,但仍然决定加入军队,表现出忠诚和勇敢。 4. 王孙谁复哀韩信 - 用韩信的故事来比喻那些被遗弃或不受重用的王孙,强调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5. 行伍何繇拔吕蒙 -
诗句原文:騄駬嘶金勒,干将吼玉龙。 译文:传说中的千里马騄駬正在嘶鸣,而古代名剑干将在月光下咆哮,犹如龙一般威武霸气。 注释:騄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骏马,传说能日行千里,故名。金勒,古代用金属制成的马嚼子,用以装饰马匹。干将,即干将莫邪,古代的宝剑,以其锋利无比而闻名。玉龙,这里可能指的是宝剑在阳光下反射的光芒,如同龙一般璀璨夺目。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疆画面
诗句解释 - 秋风吹铁衣:秋天的风穿透铁甲,形容士兵的铠甲被秋风所吹。 - 征人望金阙:士兵在远方望着皇宫的方向,表达了士兵们对家的思念以及出征的艰辛。 - 吹笛满关山:士兵们在关山之间吹奏笛子,营造出了边塞的氛围。 - 忽落城头月:突然看到城墙上的月亮落下,可能是夜晚时分。 译文 秋风穿过战士的盔甲,战士们凝视着远方的皇宫。他们吹响笛子的声音遍布山野,突然间月光从城头的高处坠落下来。
出塞 幕前旗鼓殿前分,笛里梅花处处闻。 秦地护羌诸校尉,汉家出塞五将军。 祁连山下烽如月,无定河边阵是云。 为问朔方豪杰士,几人年少立功勋? 注释: - 幕前:指战场前方。 - 殿前:指战旗和鼓声。 - 笛里:笛中传来的。 - 秦地:今陕西一带,古时属秦地。 - 护羌:保护羌族。 - 出塞:出征边疆。 - 祁连山:在今青海,甘肃边境。 - 烽烟:古代边关报警用的烟火。 - 无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