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应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通读全诗,了解大意,理解诗句中重要字词的含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句分析,概括出关键词和意象,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注意不要答错。 【答案】 译文: 在荒郊野外,微雨刚刚停歇,一夜之间,草木又生出新草。早晨起来,望见那行行的尘烟。离别之思,充满胸怀。 那渺渺孤帆的影子,在迢迢万里的长路上。回头望去,故人之心
流水看不厌,况兼溪上山。倚阑终日坐,红叶拥柴关。 注释: 1. 流水看不厌:形容对水的喜爱和迷恋,流连忘返。 2. 况兼溪上山:更何况是溪上的山呢?表示一种更强烈的情感。 3. 倚阑终日坐:整天坐在栏杆旁。 4. 红叶拥柴关:红色的树叶像一群小动物包围着柴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春夜梦吴心渊 昨夜从君歌竹枝,醒来不记曲中词。 徘徊独望西泠岸,正是潮平月落时。 注释: 昨夜从君歌竹枝,醒来不记曲中词。——昨晚你唱着《竹枝词》入睡了,可醒来之后却忘记了其中的词句。 徘徊独望西泠岸,正是潮平月落时。——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西泠桥畔,欣赏着潮水退去后的宁静美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夜晚梦到故乡的情景。首句“昨夜从君歌竹枝,醒来不记曲中词。”通过“竹枝”一词
注释:我打算拜访南邻居,但不知道在何处。隔着河岸看到晴沙,江边的村庄从这里去。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首句“欲访南邻居”,表达了作者对南边邻居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次句“遥遥在何处”,通过“遥遥”二字,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迷茫、惆怅的氛围中;第三句“隔浦见晴沙”,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江村之中;最后一句“江村从此去”,则巧妙地点出了诗人的行踪
流水看不厌,况兼溪上山。 倚阑终日坐,红叶拥柴关。
欲访南邻居,遥遥在何处。 隔浦见晴沙,江村从此去。
昨夜从君歌竹枝,醒来不记曲中词。 徘徊独望西泠岸,正是潮平月落时。
荒郊微雨歇,一夜生秋草。 晓起望行尘,离愁满怀抱。 渺渺孤帆影,迢迢万里道。 回首故卿心,凭谁共倾倒。 人生衣食足,在家贫亦好。 荣枯代相嬗,贤圣莫能保。 昨日东邻花,今朝净如扫
徐应簧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徐应簧,字子高,号青莲居士,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浙江绍兴人。他的生平和诗作均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在介绍徐应簧之前,先了解一下明代的诗歌背景。明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诗歌风格多变,既有文人雅集中的闲适之作,又有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感慨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
徐应簧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徐应簧,字子高,号青莲居士,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浙江绍兴人。他的生平和诗作均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在介绍徐应簧之前,先了解一下明代的诗歌背景。明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诗歌风格多变,既有文人雅集中的闲适之作,又有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感慨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