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迈
峨眉山下说经台,上有优昙拂曙开。 莫把金钱认黄叶,等闲无复野狐来。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的仙境和僧人造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峨眉山下的说经台、优昙花开等景象,展现了峨眉山的雄伟与独特。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的敬意以及对世俗诱惑的警惕,告诫人们不要被金钱和欲望所迷惑,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注释】 沧洲:指水边。 贝叶:《维摩诘经》用贝多叶装订,故称《维摩诘经》。 琅函:佛经的装帧形式之一,以金玉为饰。 护方广:护法无边,即保护国土。 锦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天竺僧的诗。前两句是说:手持贝叶手(《维摩诘经》的封面)下到水中的岛屿去,那里的千部佛经都是渡海过江的舟船。后两句是说:那里有鱼龙护持着佛教正法,而锦江春色又映照在镜面上。
注释:六月六日,作者在佛殿中读书。我独自抱着古书坐在上方,感受到诸天之风,葛衣感到十分凉快,蝉鸣草树半山静,松落云花合殿香。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佛殿中避暑读书的情境。首句“独抱遗经坐上方”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佛像的上方,抱着古老的经书,感受着清凉的气息。二句“诸天风度葛衣凉" 描述了诗人感受到的诸天之风,以及葛衣带来的凉爽感觉。三、四两句“蝉鸣草树半山静
```text 栖云楼晏坐效寒山偈 其四六尘虽幻相,能令真性裂。 何名出世心,但不随分别。 注释译文:虽然六尘世界是虚幻的,但它们却能破坏我们的真实本性。什么是超脱世俗的心?就是不随着外在的分别去执着。 赏析:此诗以禅宗思想为基调,表达了诗人对世间虚幻现象的深刻感悟。首句“六尘虽幻相”,直接点明了六种尘世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虽然看似真实,但实际上都是虚幻的
```markdown 译文 百虑静中起,旋向静中消。 早知生即灭,始信起徒劳。 注释 百虑静中起:面对百种思绪,在安静中逐渐浮现。 旋向静中消:随即又在宁静中消失。 早知生即灭:很快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始信起徒劳:才意识到追求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赏析 这首诗以“栖云楼晏坐效寒山偈”为主题,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色时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首句“百虑静中起”,表达了诗人在平静的心境中
【注释】 春阴蔽幽斋,朝来始和霁:春阴遮蔽了深居简出的斋室,清晨才刚刚雨过天晴。 春风悠然来,花雨满庭际:温暖的春风轻轻吹来,庭院中弥漫着纷纷扬扬的花瓣。 【赏析】 此诗写春阴初霁时诗人在栖云楼下小憩的情景。首句“春阴蔽幽斋”,点明时间是在春阴之时。接着两句写诗人晨兴后的情景:“朝来始和霁”,即早晨刚刚雨过天晴。此时春光明媚,天气转暖,所以诗人决定到楼下去小憩一会儿
【注释】: ①撒手便归家:形容归心似箭,急切的样子。 ②何曾移寸步:表示时间过得很慢,好像没有移动过一步。 【赏析】: 此诗写一位自命不凡的男子,在栖云楼内,以“寒山”之偈为榜样,效法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诗语言平实,意态自然,读来令人有会心一笑之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情怀。 “丈夫自堂堂”,“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此句说男子气概雄伟,仪表堂堂。“脚底有玄路”
在宁静的栖云楼内,诗人殷迈选择静坐冥想,试图通过仿效寒山的诗歌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悟性。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首句:“应迹寄人寰,凝神栖绝境。”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人间世界中,而他的心神则栖息在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的“应迹”指的是诗人的外在行为和存在的痕迹,而“寄人寰”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或远离。 - 次句:“识得铁牛机,垆焰如冰冷
一轴《楞严》阅未终,四山风静暮林空。 忽逢华屋身能入,自得神珠道不穷。 树影欲迷云度处,经声遥听月明中。 共传鹿鸟春深后,犹向烟萝礼法融
春来抱病淹行色,每到山中兴便长。 云护石床僧在定,月明台殿草飞香。 烟霞暂别三千里,萍水俄惊二十霜。 欲了无生齐出处,愿从淮老问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