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注释与赏析: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而珠帘却紧闭着没有打开迎接清晨的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在熏笼中摆放着玉石枕头却没有颜色,躺在床上倾听来自南宫的长夜更鼓)。 -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在高高的宫殿内秋砧的声音响起直到深夜,当霜气更深时
【注释】 (1)胡瓶:即胡笳,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2)紫薄汗:指汗衫的颜色。紫薄是指汗衫颜色淡紫,而汗衫又很薄,故云紫薄汗。 (3)碎叶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唐代时称为“碎叶”。 (4)团:指月如圆盘状。 (5)明敕:指皇帝的诏书。 (6)楼兰:古国名。 【译文】 从军行七首 胡人的壶里斟着美酒,身穿紫色薄汗衫,碎叶城外秋月光皎洁。 皇帝的命令像流星般飞驰
殿前曲二首 王昌龄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注释 - 胡部: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部门。 - 笙歌:指音乐和歌舞。 - 西殿头:皇宫中西面的殿。 - 梨园:皇家音乐学校。 - 凉州:一种古曲名,常在宴乐中使用。 - 高楼月:指明亮的月亮,比喻优美的乐曲或歌声。 - 圣主:皇帝,指唐玄宗李隆基。 译文 胡部的乐器声响在西殿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通过描绘青海湖上空的长而厚重的白云遮挡了远处的雪山,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景象。这里的“暗”字,不仅描述了天空的颜色,也暗示了边疆的寂静和遥远。 2. “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用“孤城”和“遥望”来形容边关的荒凉与寂寞,而“玉门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
《从军行七首》的诗句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通过这四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边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第一句“大漠风尘日色昏”,描绘了辽阔无垠的沙漠在风沙中显得混沌一片,天色因风沙变得昏暗,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战事的紧迫与艰难。第二句“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红旗”象征着军队的威武和士气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 西宫:指皇宫的西侧。 夜静百花香:夜晚静谧,百花散发着芳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想要放下珠帘去感受春日的美景,但春天的愁绪却让人感到难以割舍。 斜抱云和深见月:形容自己斜抱着云彩和月亮,沉浸在深深的月光之中。 朦胧树色隐昭阳:朦胧的树色隐约可见昭阳宫的影子。昭阳宫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皇宫的深处。 赏析
【注释】: 长信:指唐玄宗和武惠妃的爱情故事。高殿:指皇宫中的宫殿。秋砧,古代捣衣用的木杵。夜阑,天已黑了。银灯:指宫女们手中的蜡烛。青琐:指宫门上的铜环。裁缝,缝制衣服。金城:指长安城。明主,贤明的君主。赏析:此诗是作者在长信宫里所作的五首词之一。它通过描写宫中宫女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思念之情。全诗以“秋砧”为线索,贯穿始终,结构严谨,意境清丽,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诗句翻译:从烽火台上远眺,黄昏时分独坐,任由海风拂过脸颊。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矗立着一座高高的戍楼,黄昏之时,我独自坐在那里,任由海风吹拂着我的衣裳。更吹起羌笛之声,《关山月》的旋律悠扬响起,勾起了我无尽的思乡愁绪。然而心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也难抵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是一组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塞士兵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的组诗,共七篇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注释: - 芙蓉不及美人妆:比喻芙蓉(荷花)的美丽比不上美人的妆容。 - 水殿风来珠翠香:形容宫殿中风吹来珠翠的香气。 - 谁分含啼掩秋扇:指谁能够分辨出宫女们含着泪水掩面哭泣的样子。 - 空悬明月待君王:意思是宫女们只能空挂着明亮的月亮等待君王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片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换”“关山”“秋月”。 【答案】 ①“琵琶起舞换新声”中“琵琶”是古代弦乐器,用拨子拨动弦索发出音响,也指弹拨乐器;“新声”指新的乐曲或曲调;②“总是关山旧别情”中“关山”指今甘肃、陕西一带的边关,泛指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