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此题的答题步骤:先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把握全诗大意即可。 “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这两句是说,在傍晚时,飘荡在空中的叶子,像片片彩云,被风吹到远方去了;而那盛开的鲜花,在落日的辉映下,好像在向人们告别。这两句写景抒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这两句是说
临江二首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注释】 泛泛:水波荡漾貌;北:通“背”,背向;骖(chān):古代一乘车的两边的马,这里指代车;别:分离;棹(zhào):船桨。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江陵期间。诗人从江中舟行所见,联想到自己久滞他乡、漂泊无定的生活,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泛泛”四句,先写眼前之景。“泛泛”二字写出江水的流动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内容,最后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第一句“羁春”,字面意思是羁留春天,实际上是指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春天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第二句“春事一朝归”一句是说春天的事务在一夜之间就结束了,这一句中“一宵”指一个早晨或晚上,“春事”指春天的事情和活动,这里指春天所做的事情,“一宵”即一夜
注释:野客在思念茅草屋,山人喜爱竹林。琴和酒是他们的归宿,清风明月自然相随。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他生活在山林之中,远离世俗喧嚣,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美好。他的居所就是他的家,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诗。他的生活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的自然之美。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赏析】 此诗写山居夜坐,情味隽永。 前两句,诗人开门见山,以“抱琴”与“携酒”点出夜坐的对象:一是琴,一是酒。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内蕴丰富。“野室”,即山居的小屋或茅舍,是诗人所喜爱的居处。“抱琴”表明他喜爱弹琴吟唱之乐,也暗示他对世事的超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携酒”则表示他喜欢饮酒赋诗之乐,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开野室”说明他选择在大自然中度过自己的时光
注释: -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注释:山泉在两个地方流淌到晚上,园林中满是花朵和柳树。 -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注释:我仍然保持着千日的醉意,我们共同度过百年时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一个美丽的园林中,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第一句“山泉两处晚”描绘了一幅山泉流淌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注释: 登城春望:登上城墙眺望春天的景色。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在物外(指远离尘世),可以看到眼前的山峦和河流都显得如此亲近;天气晴朗的时候,景色更加清晰明亮,如同刚被雾气笼罩的新事物一样。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在美丽的郊外,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和婀娜多姿的柳树,哪里都适合春天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人站在城墙上,远眺四周
注释:傍晚,野烟笼罩在夕渚之上,山月映照在秋林之中。我将中散的兴致来此作客,来欣赏步兵的琴声。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夕”,次句写“秋”。三、四句以“兴”字串起,将“中散”与“步兵”并置,表明诗人欲效法他们,来个“还乡乐”,而要借助琴声来表达这种愿望。全诗写景工整,用典贴切,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注释: 1. 山中兰叶径:指山中的小径两旁长满了兰花。 2. 城外李桃园:指的是城外的李子和桃子园。 3. 岂知人事静:意指哪里知道人间的平静。 4. 不觉鸟声喧:表示没有注意到鸟儿的喧闹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所居住的环境,反映了他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喧嚣的忽略。首句“山中兰叶径”,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个安静
注释:独自在林泉中饮酒,欣赏着经过的山川和风景;花柳逢时,春意盎然。 丘壑经涂赏 —— 丘壑,指山川、林木等自然景色。经涂:经过的道路。赏:欣赏。 物色自轻人 —— 物色,这里指花草的色彩。轻人:轻视他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林间独饮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人以“酒”为媒介,将山水之美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