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注释】 1.西楼:此诗写于流寓他乡,望见故园而思念家乡之情。 2.“高阁”两句:诗人站在西楼上遥想自己身处他乡,心念故园,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家园啊! 3.烟尘:指战乱之尘埃;函谷关:在今陕西商县东。这两句说:战乱纷扰的烟尘遮天蔽日,函谷关内外一片荒凉,连秋天的鸿雁也难以飞越,所以显得越来越稀少了。 赏析: 首句“一长望”,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在西楼上遥想自己身处他乡,心念故园
【注释】 夜望:夜晚登楼远眺。南楼夜已寂,暗鸟动林间。南楼的夜晚已经静寂,昏暗中鸟儿惊动了树林中的树木。不见城郭事,沈沈唯四山。我看不见城市的景致,只见到远处重重山峰。 【赏析】 “夜望”是全诗的总揽,写诗人在深夜里登上高楼远望所见之景。首句点明时间,“夜已寂”三字既写出了时间,又为下文“见”字作铺垫;次句“动林间”,写诗人所见,暗鸟惊动了树林中的树木,这是由听觉引起的视觉形象
【注释】 怅然:惆怅。郡阁:指郡中楼阁。掩:遮盖,遮蔽。东城关:即洛阳东门。沈:同“沈”,沉没。 【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楼所见所感的诗。开头两句是说诗人登上郡阁,极目远望。郡阁在洛阳城内,是当时州郡长官的府第,登高而望,可以尽收眼底,因此有“高阁”之称。首句中的“怅然”二字,表明作者登上郡阁后的心情是惆怅、抑郁的。 第三句“已掩东城关”,意思是说,东城之关已经关闭了。诗人登高望远
注释: 1. 军中始吹角,城上河初落。 译文:军营里开始吹响号角,城上的河水刚刚落下。 2. 深沉犹隐帷,晃朗先分阁。 译文:深邃而低沉的声音还在帐篷里回荡,明亮而高亮的声音已经从阁子传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军营景象,通过声音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转换。第一句“军中始吹角”,以军鼓之声为背景,表现了清晨起床、整顿装备、开始一天战斗的情景。第二句“城上河初落”,则表现了天色渐明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答题。 “邑带洛阳道”,洛阳是当时的都城,洛阳的东面就是河南府,河南府在渑池县城的东边,所以这里说“邑带洛阳道”,意思是说河南府靠近洛阳。 “年年应此行”,河南府每年都会接待从长安来的客人,所以说“年年应此行”。 “当时匹马客,今日县人迎”,当年我骑着马到长安的时候
【注释】 寒食后:在寒食节之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二天为冷食,民间有禁火吃冷食的风俗。北楼作:指登北楼上所作诗。作,写。 园林:这里泛指园林庭院,泛指游赏之所。过:经过。新节:即新节日。 风花:指风吹落的花瓣等。乱:纷纷扬扬。高阁:高楼上的楼台。 遥闻:远远地听到。击鼓声:指击鼓报时的声音。蹴鞠: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军乐:军中的音乐。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寒食后的景色
注释: 乾坤:天和地,代指宇宙。精物:精华物质。至宝:最珍贵的宝物。无文章:没有装饰的文章或言辞。雕琢为世器:被雕琢成供世人使用的器具。真性:真正的本性。一朝:一瞬间,一会儿。 赏析: 此诗以“咏玉”开篇,通过“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来表达对玉的赞美。在诗人眼中,玉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华物质,它无需华丽的装饰就能展现出其至宝的价值。然而,当玉被雕琢成供世人使用的器具时
登楼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注释: 兹楼:这座楼。 日登眺:每天登上高楼远望眺望。 流岁暗蹉跎: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坐厌:厌倦了。 淮南:指唐朝时的淮南节度使李固言(742~809)。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的一首七绝,描写了自己登楼远望时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家乡景色的美好怀念。诗人通过对登楼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之情
绛树没有花和叶,不是石头也不是琼林。 人们哪里能得到,是蓬莱岛上生出来的。
诗句原文: 暂与云林别,忽陪鸳鹭翔。 看山不得去,知尔独相望。 译文: 我暂时离开了云林,突然陪伴着鸳鸯和鹭鸶飞翔。 看着山峦却无法亲眼去,只能知道你孤独地相望。 注释: 1. 暂:短暂地。 2. 云林:云和树林,这里可能指一种自然的景象或者是诗人所居住的地方。 3. 忽:突然。 4. 鸳鹭: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可能指鸳鸯和鹭鸶。 5. 翔:飞翔。 6. 看山不得去:看着山却无法亲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