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诗句:紫阁西边第几峰,茅斋夜雪虎行踪。 1. 释义与注释 - 紫阁西边第几峰:描述了诗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紫阁的西边有哪座山峰。 - 茅斋夜雪虎行踪:描绘了夜晚茅屋中的景象,雪覆盖着,老虎在屋内行迹。 - 遥看黛色知何处:通过远处观察,试图辨认山色的深浅变化来确定老虎的位置。 - 欲出山门寻暮钟:表达了诗人想要离开住所,去寻找寺庙中的钟声。 2. 译文 - 韦应物站在紫阁的西侧,望向远方
【注释】 休暇日:休息的日子。侍御:官名,为王府属吏。王侍御即指其主人。不遇:未见到人。 清人骨:使人心志清明。清:使……清明,这里指让心灵得到净化。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在长安期间,因事被罢职家居,闲居无事,经常到友人家中寻访,但很少能见到。这首诗写的就是在一次寻友未果时所感。 首句“九日驱驰一日闲”,写秋日里,人们忙着做各种农活,只有诗人还在四处奔波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注释:江边的野花盛开,就像白色的雪一样覆盖了整个江城,我在这里静静地坐着,看着这些美丽的花草,心中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注释:天门在早晨打开,露出了翠绿的树木,我曾经陪侍在鸳鸯和鹭鸶的身边,聆听它们欢快的啼鸣声。 赏析: 此诗以“春”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朝廷的深切思念。首句“野花如雪绕江城”,描绘了江城的春天景色,野花盛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首先读懂原诗,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别酌春林啼鸟稀,双旌背日晚风吹”,首二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春天傍晚,王卿骑马离开京城时的情景,其中“别酌”二字写出了诗人送别的不舍之情;“啼鸟”、“风”等景物渲染气氛,渲染别离的氛围,“双旌背日”一句,写王卿离去时的情态。“却忆归来花已尽,东郊立马望城池”,第三四句是回忆往昔之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的具体要求是分析诗句内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本题要求赏析诗句。答题前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即可。本题可分两问作答,第一问赏析“共爱青山住近南,行牵吏役背双骖”,第二问赏析“枉书独宿对流水
诗句原文 坐忆故园人已老,宁知远郡雁还来。 译文 坐在家中回忆故乡的人已经老了,却不知道远方郡城的大雁会回来。 注释 1. 故园:指作者的故乡或家乡。 2. 宁知:哪能知道。 3. 远郡:指的是远离家乡的郡城。 4. 雁:大雁。 赏析 《答端》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远方归人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故园人已老”一句
注释: 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唐时为扬州郡治。 三月:农历三月上旬。 花正开:春天的花朵正盛开。 花里逢君醉一回:在花丛中与柳郎中相遇,他喝醉了酒。 南郭:指广陵城西南方的一个水滨小岛。 南北相过殊不远:从南边到西边的距离不远。 殊远:很遥远。 暮潮:傍晚的潮水。 早潮:早晨的潮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柳郎中后,写给他的另一首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扬州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句: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译文: 独自站在沙地的边上,看到稀疏的人迹,心中满是忧愁,想到远方,黄昏的钟声又响起。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五律《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在与叔父分别时内心的孤独和忧虑。首句“独树沙边人迹稀”描绘了一幅孤寂的画面,诗人站在空旷的沙地边,四周只有稀疏的人迹,这种场景增添了诗人的孤独感。第二句“欲行愁远暮钟时”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注释】 1.仓部:唐代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国家财政。萧院长存曾任尚书省吏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是诗人的好友。 2.襆被:行装,行李。 3.蹉跎:虚度,耽误。 4.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在今山东省蓬莱市。台阁:指朝廷。 【赏析】 这首诗为送别之作。诗人与友人仓部员外萧存有深厚的友谊,此次离别,实属难分难舍。诗中以情事相托,言别意长。 首联“襆被蹉跎老江国,情人邂逅此相逢。”写送别的场景
【解析】 1.高斋:高高的阁楼。时节:时间,季节。移石复栽杉:指王校书被贬后,他与自己一同住在高高的阁楼上,共度时光。杉:杉树。 (2) 惆怅:心中忧愁、苦闷。西楼:西面的高楼。 译文: 在高高的阁楼里同宿换时节,一起观赏移石栽杉的景色。 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 赏析: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王校书被贬的深深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诗的首两句写两人同宿换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