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译文: 心是形体的君主和主宰神明的地方,发出命令却没有任何接受命令的对象。自己禁制自己,自己使唤自己,自己剥夺自己,自己取得自己,自行决定自己,自己停止自己。所以口可劫持而叫墨云黑,身体可以劫持而叫诎申弯曲,心不可以劫持而改变心意,这就是劫持的,不是就是拒绝的意思。所以说:心选择的时候没有禁制它,一定要现出来,它的东西杂乱博大,情理最深处也不一样。《诗经》说:“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倾筐容易装满
下面是对荀子《解蔽第二十一》的逐句释义: 1. 何谓衡? - 解释: 什么是“衡”?这是问题的核心,即“道”。 2.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 解释: 因此,心灵不可以不知晓其真实。 - 意义: 强调了了解真理的重要性。 3.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 解释: 如果心中不了解事物,那么就不能谈论它,也无法否定它。 - 意义: 指出了认识真理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4. 人孰欲得恣
以下是对荀子《解蔽第二十一》的逐句翻译,包括其注释和赏析: 诗句原文及译文 1.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 诗句解读:这里描述了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失败例子,指出了由于私欲而导致的灾难。 - 关键词注释:
赏析 荀子的《解蔽》一文主要论述了“蔽”的问题。“蔽”就是蒙蔽、迷惑的意思,在这里指君王被各种各样的言论和行为所困扰而不能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导致国家混乱或家庭败坏的情况。 在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意思是说人的毛病在于被片面的观点蒙蔽了双眼。这里“曲”指偏颇、错误,“大”是指大的道理。“治则复经”,即如果君王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那么就会回到正道上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 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