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荀子》一书以论说为主,探讨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教化、礼仪制度与礼德的关系等主题,并且深刻阐述了他的自然哲学观念和政治思想。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非十二势篇》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充分论证。 由于先秦时期的文章著作风格独特而多样,且有部分为竹简所留,其中《荀子》中可能包含了大量的道家、儒家以及法家等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体现了其时代特色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