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 - 解释: 造父是天下最好的驭马人,如果没有马,他就无法展现他的技能。 - 注释: "造父"是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以擅长驾驭马车而著称。"御"在这里是指驾驭马。"见"表示展示或显露。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技艺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实践对象时无法验证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2.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 解释
{"翻译:百代帝王的治道并没有改变,这可以作为政治原则的常规惯例。" 1. 注释:百代帝王,指历代帝王;道,这里指的是政治原则或治国之道;贯,指常规惯例。 2.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荀子对于历史稳定性的看法,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某些基本原则和规则是不变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这些基本规则帮助维系社会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译文:一旦废除
``` ``` 荀子·儒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嘄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 译文 荀子·儒效中,圣人是道的掌握者:天下之道已经掌握,百王之道也一以贯之。故诗书礼乐之道归为一途。诗书言其志,礼乐言其行,春秋言其微,故风之所以能不随波逐流,取是而节之。小雅之所以为小雅,取是而文之。大雅之所以为大雅,取是而光之。颂之所以为最至,取是而通之。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得善果,背离则亡;如不违背,则未尝有过。 注释 - 圣人:圣人是道的掌握者
《儒效》是荀子的一篇作品,通过不同的人对儒道的看法,揭示了儒者在不同层次上的理解和实践。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及注释: 1. 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 俗人:指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的人。 - 俗儒:指那些只满足于肤浅知识,不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儒者。 - 雅儒:指那些有一定学问和道德修养,但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变革的人。 -
诗句翻译 - 荀子·儒效: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译文:人主如果使用普通的人,那么他的国家就会灭亡;如果使用普通的儒生,那么他的国家就会存在;如果使用高雅的儒生,那么他的国家就会安宁;如果使用杰出的儒生,那么即使是百里的小国也能长久安定,经过三年后就能统一天下
荀子 · 儒效 所以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旦暮积累叫一年,至高之处叫做天,至下之地叫地,宇宙之中有六个方向叫做极,涂炭之民--百姓,积累善行而全尽,叫做圣人。他寻求而后得到,行动而后成就,积聚而后增高,尽忠而后圣明,所以圣人就是人们积累的结果。人们通过耕种而成为农夫,通过砍削而成工匠,通过买卖货物而成为商人,通过礼义而成君子。工匠之子没有不继承父业的,而都国之民安于习俗,居住在楚国就称为楚国人
【译文】 雩祭求雨,为什么?回答说:“没有为什么,就如同不雩祭却下雨一样。”日月食了就祭祀以祈福,天旱时举行雩祭。通过占卜筮算后才决定大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惠,而是因为它文雅。所以君子认为它文采斐然,百姓却认为是神圣的。认为它是文采斐然则吉祥,认为它是神圣则凶险。 在天界的事物没有比日月更明显的了,在地上的事物没有比水火更明达的了,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
【译文】 我本想贱贱地,却想变得富贵,愚钝却聪明,贫穷却富有,可以吗? 回答说:“只有学习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学者们实践学问,就能成为士人;深入学习并崇拜圣人之道的人,就能成为君子;精通了知识的人,就能成为圣人。上可以成为圣人,下可以为士人和君子,还有谁能制约我呢!我以前只是普通人,但突然之间就可以与尧、禹相比了,难道不是贱贱地就变得富贵了吗!以前我只是模仿儒家学派的门户辩说,但很快就能理解仁义
荀子·儒效 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埶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之谓也。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