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诗句: 1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注释:“星队”指的是北斗七星排列如车队的形状,“木”在这里可能指代某些星宿,“鸣”则是指发出声响,整个句子描述了天空中的星星出现异常排列的景象,使人们感到恐惧。 - 赏析:这里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敬畏之情。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重大事件,因此当看到不寻常的天文现象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2. 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
荀子 · 儒效 注释: - 昭王曰:“善!”:昭王称赞。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先王的治国之道是尊贵而重要的,应该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实践。 - 曷谓中?曰:礼义是也.:什么是中呢?那就是礼义。 -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道路,不是自然的路,也不是地理上的路,而是人们用来行走的道路。君子所遵循的是人的道路。 - 君子之所谓贤者
以下是对《荀子·天论篇》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关键词:天行、常、尧、桀 - 注释:《荀子·天论篇》开篇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观点。这里的“天行有常”指的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具有一种固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会因为人世间的君主更替(如尧和桀)而改变。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和不变性
《荀子·儒效》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主要探讨了儒者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以下是对《荀子·儒效》中的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大儒之效: - 关键词:大儒、效法、周武王、成王、周公、天下、教诲、道德、礼义、天子、无为而治、礼乐之道 - 译文: 大儒的作用在于效仿古代圣明帝王、崇尚礼义、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如果君主任用他们,那么他们位在朝廷而合宜地处理政事
荀子 · 《儒效》 凡事行事,有益于理者,应当坚持;无益于理者,应当废弃。这就是所谓的“中事”。 凡知识、说法,有益于理者,应当追求;无益于理者,应当摒弃。这就是所谓的“中说”。 如果行为或说法偏离了中道,便称之为“奸事”;如果知识或说法偏离了正道,便称之为“奸道”。奸事、奸道,治理良好的社会会弃之不用,而在混乱的社会中则会被接受。 例如:如果用充填空虚的方式来交换,就会像“坚白”
翻译: 荀子 · 天论篇 天职已定,功绩已成,形体形成而精神产生,喜好恶恶喜乐哀乐都存在其中,这就叫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和口各有功能却不相能,这就叫天官。心居于中空之处,以管理五官,这就叫天君。财不属于同类来滋养同类,这就叫天养。顺其类者称之为福,逆其类者称之为祸,这就叫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这就叫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
翻译 在荀子的《天论篇》中,讨论了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荀子通过比较不同的条件(如天、时、地)与治乱的关系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尽管自然条件和时代环境可能影响社会状态,但人的行为才是决定社会治乱的关键因素。 诗句及译文 1.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星辰的光芒、四季的更替等自然现象,无论是夏禹还是夏桀都是相同的。 - 注释
故为治之要,在乎得贤以自辅,无贤不肖,皆当用之。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案彊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无正而恣孳,妄辨而几利;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为之无益于成也
注释 夏首:指南方地区。 蔽:蒙蔽,这里是指愚昧无知的人所受到的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解蔽第二十一:《荀子》中第21篇,名为“解蔽”,意为消除蒙蔽。该篇主要讨论了人的智慧、欲望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译文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 在南方的夏首地区有一人名叫涓蜀梁,这个人是愚蠢且善于敬畏的人。 明月而宵行:明亮的月亮当空高悬时他便外出行走。 俯见其影
注释: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时被尊为“圣人”,与韩非、李斯并称三杰。《荀子》一书共三十卷,《劝学篇》在其中。 解蔽:即解惑明理的意思,指消除人的蒙昧无知。“蔽”是古代对人的蔑视的贬义词,“解蔽”的意思是解除蒙蔽。 第二十一章:《荀子·劝学》,又名《劝学篇》,共三十二章。这是第一卷的第一章。 空石之中有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