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释义】 陇西的千里平原向平原伸展,西笑时时绿羽翻飞。不似祢生终于被杀害,只因为能够作世人口舌。 【赏析】 这是一首咏鹦鹉的诗,写鹦鹉能言善辩的特点。 首句“陇西千里向平原”是描写陇西平原广阔无垠,辽阔的平原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杨柳,杨柳依依,春风拂面,柳絮飘飘,春意盎然;而那鹦鹉则栖息在枝头,鸣唱着春天的歌谣。 第二句“西笑时时绿羽翻”是写鹦鹉鸣叫时的情景。它时而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
注释: 1. 雨湿浈阳暮:雨水打湿了浈阳的傍晚。 2. 风鸣浪石寒:风吹过浪石,发出寒冷的声音。 3. 鸬鹚飞不起:鸬鹚(qúcí)无法飞翔。 4. 横过钓丝滩:渔船在钓丝滩上横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冷清的渔村景象,从诗中的“雨湿浈阳暮,风鸣浪石寒”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而“鸬鹚飞不起,横过钓丝滩”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渔村的孤独和冷清
【注释】 随:任凭。翻著:翻来覆去地阅读。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哲理的诗篇。前两句是说自己随着时光流逝而衰老,但风尘中却能自得其乐,不受世俗羁绊。“偶然”二字,表明作者虽年老体衰,仍不失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最后两句说,自己虽然年迈,但仍然常常翻看旧时的书卷,从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以“岁月”、“风尘”、“泪眼”等词语
【注释】 送张伯升世兄入燕:伯升是作者的师友前郡丞太仓起潜公子张伯升。张伯升因家贫,从学于作者,作者对他有知遇之恩。张伯升此次离开家乡去京城应试,作者作诗相送。 “断帆”三句:诗人送别张伯升时看到的情景。张伯升乘船欲归,秋水茫茫,满目黄花。细雨纷纷飘洒,如泪一般。 “报恩”二句:张伯升要报答作者的知遇之恩,他决心以一剑报恩。传说春秋时期吴国勇士要离在复仇前先杀死自己,以免亲人朋友伤心
赏析《忽见缪仲淳二首》之一 诗句释义:屏风叠里雁初回,滟滟湖天片月开。 - 屏风叠里:屏风叠指的是一种建筑形式,即在屏风上设置多层叠嶂,形成立体感和深度感。此处指屏风之叠,可能暗示着某种层次或深远之意。 - 雁初回:雁初指的是大雁开始迁徙的时期,此时它们会从南方飞回北方,象征着季节的更迭。"回"字在这里描绘了大雁归巢的情景。 - 滟滟湖天片月开:滟滟形容湖水波光粼粼的样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题,即明确题目中“要求”的内容:格式要求、译文等。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根据诗句内容进行赏析。这道题目的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题时,注意明确自己对于句子的理解,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来分析句子的意思。同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注释,结合注释分析句子的意思。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将诗句的意思和相应的注释写在答题纸上。
【注释】 辛丑:年号(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大计:指朝廷的国策。哑然:失声笑。孙刘:指孙权、刘备,三国时吴蜀两国君主。不三公:不被任用为丞相。点滓微云混太空:比喻自己的才智像点点浮云一样微不足道,无法与天地同在。比似:好比。陶家栽五柳: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田园,自种五棵柳树,后人因此称他为“五柳先生”。槐棘:指权要贵族门第。春风:喻指好名声。 【赏析】
注释: 1. 精灵:指僧人。 2. 钵头:指僧人所持的钵子。 3. 知教笑舞临刀杖:指僧人在寺庙中,手持刀杖,笑容可掬地跳舞。 4. 烂醉诸天雨杂花:指僧人醉酒后,仿佛天上的雨滴落在花瓣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僧人的作品。诗人以“卓老”为引子,表达了对佛教僧侣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他认为僧人出家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脱,而不需要在意世俗的繁华和喧嚣。因此,僧人没有必要去追求京城中的繁华和名利
注释:回忆在光孝寺前欣赏着盛开的蕉花, 拜朔台前春色深,碧云江上几沉吟。 霏红腻绿莲花女,抽尽芭蕉一卷心。 赏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春景,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拜朔台前春色深”描绘了拜朔台前的春天景色,给人一种深深的春意盎然之感;第二句“碧云江上几沉吟”则将镜头拉远,展现了整个江南的春色,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江南画卷之中。
【注释】始兴:即始兴郡,治所在广东省韶关市。石墨画眉春色开:以石墨画眉,春天的景色已经展开。有人江上寄愁回:有人在江上游赏时留下了愁绪。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江湾处转过一阵风后,灯火熄灭,好像美人在灯下低唱。新妇滩前一咏梅:新妇渡口边吟诗赞美梅花。 【赏析】此为送别词,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首句写舟中人以石墨画眉,将春色描绘得生动传神。次句写舟中人在江上留连观景,似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