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涌
君山 晚磬黄泥庵,瘦石春申墓。 烟外马驮沙,浮屠隐没树。 注释解释: 1. 晚磬黄泥庵:傍晚时分的黄泥庵寺里响起了晚磬的声音。 2. 瘦石春申墓:瘦小的石头是春申侯的墓地。 3. 烟外马驮沙:远处的烟雾中,有马匹在沙漠上奔驰。 4. 浮屠隐没树:佛塔被树遮挡,难以看清。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黄泥庵、春申墓、沙漠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景图。其中
注释:渔舟在江渚上静静地停泊,笛声悠扬地传来。夕阳西下,江水被染成金黄色,笛声似乎也随之中断。雨滴打湿了岸边的荻花,使它们显得更加深暗。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江渚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大自然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的“渔舟”、“黄舟泊”、“短笛音”、“夕照断”、“雨岸荻花深”等词语,都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的美好。此外
【注释】天公:指自然。奇:奇特之物。攒崖:山石堆积。嵼(jiǎn):同“蹇”,跛足。仙诀:神奇的法术。离蹇嵼:离开跛足的地方,指脱离世俗。兹来也学出尘游:这次我也要学习超脱尘世。杖藜(lí):拄着拐杖。徐步:慢慢地走。危屺(kǐ):山边高地上。谽谺(yī):形容水声如雷。羽翼:指飞禽的翅膀。蹇(jiǎn)嵼:跛足。云穴:云雾缭绕的地方。兹来:这回到。亦:也。痯(móu):疲倦。须凛:要警惕。
“闲塘绿水变寒流,少妇砧声不暂收。莫道淮南悲落木,秋来我亦最工愁。”这四句诗出自清代诗人秦涌的作品《客中感怀·闲塘绿水变寒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怀,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闲塘绿水变寒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池塘景象,随着季节的变化,原本清澈的池塘水面逐渐变得寒冷,水流也变得湍急。这里的“闲塘”暗示了诗人身处的宁静环境
【注释】 羁窗:被囚禁的窗户。岁晚意牢骚:指岁末感伤时事,意欲抒发。闲制新诗:闲暇时吟咏新作的诗。黄叶:泛指秋天的落叶。亭皋:水边的原野。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岁暮之际所作。首句“初冬偶成”四字点出题旨,表明这是作者在岁暮时节偶有所感而作的诗。“初冬偶成”,说明此诗并非一时兴发之作,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写成的。 次句“羁窗岁晚意牢骚”,进一步抒写羁旅中的感慨。羁旅之中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概括诗句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抓住形象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结合注释作答。“踏石穿林翠接天”,“踏石穿林”,说明诗人游兴正浓;“翠”字点出山色之美;“天”,表明登山之难;“拟携双屐度云烟”说明诗人想一展身手,与友人结伴同游
【注释】 忍草庵:即“忍庵”的别称。 阁:指山中亭阁。 寻幽:寻觅幽静之处。 俱寂寂(jì jì):全都寂静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涧水:山间水流。 时:偶尔,不时。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写了诗人在晚秋时节登高望远,发现山中景色十分幽静。他看到山林间没有其他声响,只有潺潺的溪水声。此时,一位山中的僧人还没有归来,只有一滴水从高处滴落。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句释义: 今来事事动人愁 - 今来:最近。 - 事事:一切事情。 - 动人心:触动人的内心。 - 愁:忧愁、哀伤。 - 故:意思是说最近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到忧愁。 景物萧条宿雨收 - 景物:自然风景。 - 萧条:荒凉,冷清。 - 宿雨:前一天晚上的雨。 - 故:意思是看着眼前的景象,一片荒凉和冷清。 试看陌头杨柳色 - 陌头:路边或田野间的地方。 - 杨柳:常指杨柳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夏晚野行》中的第二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牛背歌儿度远烟,东风拍拍雨余天。 - 牛背:这里指的是牛背上的姑娘,因为她们常在牛背上唱歌。 - 歌儿:指那些在牛背上唱歌的女孩。 - 度远烟:形容歌声飘荡得很远,仿佛穿越了烟雾。 - 东风拍拍雨余天:形容天气刚从下雨后转晴,风和日丽。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夏日傍晚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①“晚登西高山”是全诗的第一句,写自己登上西高山的所见所感。西高山位于庐山西北麓,地势险峻,景色优美。诗人登山时正值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山上,松涛阵阵,风声呼呼,一片斜阳冷。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登山时所看到的自然景色,为下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②“泠泠石壁泉,宛坐清虚境”是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西高山上的景致。石壁泉清凉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