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竹枝歌 山深瘴暖霜露干,夜长无衣犹苦寒。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注释:竹枝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诗歌形式,多以竹枝为题,歌唱时往往伴有舞蹈和乐声。这首诗就是一首竹枝歌。 “山深瘴暖霜露干”:描述了山深之处气候潮湿,雾气弥漫,霜露已经干燥。这里的“山深”指的是山中地势险峻,环境幽静;而“瘴暖”则是指山中瘴气弥漫,气候潮湿。 “夜长无衣犹苦寒”:描绘了夜晚的漫长和寒冷,即使没有衣服穿也感到寒冷
竹枝歌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鬟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注释: 1. 竹枝歌:一种流行于江南楚地的民歌。 2. 俚人风俗非中原:俚人风俗,指长江中游一带的民间风俗,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 3. 处子不嫁如等闲:古代中国有女子未嫁守节的传统观念,所以这里的“处子”指的是未婚的女子,“等闲”是说她们不结婚就像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4. 双鬟垂顶发已白
竹枝歌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注释】: 1. 竹枝歌:一种民间歌曲。 2. 可怜:可恨。 3. 悲诉:哀痛地诉说。 4. 岁乐年丰:一年比一年富足、欢乐。 5. 尔:你。 6. 何苦:何必呢? 7. 钓鱼长江:在长江钓鱼。 8. 畏:害怕。 9. 狼虎:比喻凶猛的野兽。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民歌
注释:在江上乘坐小船,何处是行客?列肆喧哗,占平碛。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旅人在江边乘船游览,他看到江上的商贩们喧闹着,占据了平沙,他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从远处来到这个地方,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好像忘记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当他返回时,发现商贩们都不认识自己了。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注释】 扁舟:小舟。平沙:平展的沙滩。茅屋竹篱三四家:形容农村的简朴和宁静。连舂并汲:指同时打水、舂米等农事劳动,都默默无语。齐唱竹枝:一起唱《竹竿曲》。竹枝歌,古代楚地民歌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来到一处乡村,见到渔民们忙碌而又安恬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竹枝歌》。诗的开头两句“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江边渔船停泊在沙滩上的图画
注释:竹枝歌,是巴渝一带的一种民歌,以五七言的四句诗为一首。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然听到竹枝都是楚国方言。 楚国语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充满风露。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在遥远的旅途中,他听到竹枝歌,发现这些歌曲都是楚国的方言,这让他觉得十分亲切。然而,当他听到这些歌声时,他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这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诗句: 积雪初融做晚晴,黄昏恬静到三更。 小风不动还知么,且只牵船免打冰。 注释: - 积雪初融(jùn xù): 积雪开始融化,天气变得晴朗。 - 做晚晴(zuò wǎn qíng): 傍晚时分的晴朗天气。 - 黄昏恬静(huāng shū tián jìng): 黄昏时分的宁静。 - 三更(sān gēng): 深夜的时间单位,晚上三点钟左右。 - 小风不动(xiǎo fēng bù
幸自通宵暖更晴 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 注释:幸运的是通宵都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之下,无需再担心细雨会送走残夜。知道你们的草帽破了,鞋子也磨破了,必须派拖泥带水的人去前行。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创作的《竹枝歌七首》中的一首。全诗通过对夜晚行人在风雨中行走的描绘,表达了对行人辛苦的同情和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
竹枝歌七首注释: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着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竹枝曲的歌词,以“竹枝”为题。竹枝词是唐代兴起的民间歌曲,主要流行于巴蜀和湘鄂一带。 竹枝:又名“巴渝”、“俚歌”,源出于巴、渝二地民歌,是唐以来流行在巴、蜀、湘、鄂等处的一种通俗歌曲。 竹枝辞多写男女恋情或风俗民情,风格朴实活泼。 《竹枝辞》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南朝刘宋诗人何逊的“上声何处初相见,百种杂念生心头
莫笑楼船不解行,识侬号令听侬声。 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 注释:不要嘲笑楼船不懂航行的技巧,听从我的指挥和命令。我一人演唱,却能引起千人的共鸣,我们又前进了五里路的距离。 译文:不要嘲笑楼船不懂得航行技巧,听我的号令,跟随我的节奏。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人巧妙地利用“楼船”这一元素,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历史典故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