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注释译文赏析: 第一首: 洞庭舟中赋时至治二年二月 正月二月不曾晴,蘼芜洲边春水生。 黄陵女儿年纪小,学唱竹枝三四声。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湘江流经其北,在岳阳城西注入长江。洞庭湖是古代的五湖之一,以盛产鱼虾著称。这首诗写于至治二年(1321)二月,诗人泛舟洞庭湖时作。首句“正月二月不曾晴”是说自正月、二月来,天一直下雨不止,直到三月才放晴。 第二首: 正月二月不曾晴,蘼芜洲上春水流。
注释: 洞庭舟中赋时至治二年二月 东山日赤云气昏,河姑劝我莫出门。持筐采得桑叶满,直到阻雨溪南村。 译文: 洞庭湖上的小船中赋诗时是至治二年的二月。 东山上日出红彤彤,天空布满了红色的云彩,天色显得有些昏暗,河姑劝我不要出门。 拿着筐子去采摘桑叶,篮子里已经满满当当,一直走到被雨水淋湿了的溪流边的村子
竹枝歌 乔麦花开如白烟,并催农事了霜前。晚禾未割豆先熟,双髻女儿齐下田。 注释: 乔麦花:指乔麦的花朵,一种植物,其花形似白色烟云,非常美丽。 并催农事:一起催促农事活动。并,一起;催,催促。 了霜前:到了霜降时节。 晚禾未割:晚稻还未收割。 豆先熟:早熟的豆类已经成熟。 双髻女儿:年轻女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竹枝词。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农村姑娘们的勤劳和朴实
竹枝歌 道士庄前秋事多,东家西家收晚禾。船头把酒对明月,听打夜场人唱歌。 注释:竹枝曲是湖南一带的民间歌曲,这里是指湘江边的竹山村。秋收时,农民们忙着收割晚禾,而道士则在道观前欣赏这繁忙的景象。诗人站在船头,手持酒杯,对着皎洁的明月畅饮,聆听着渔民们晚上打渔时的歌声。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湘江边秋天丰收的场景。诗中通过对农人和道观前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
竹枝歌七首 其一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着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注释】: 吴侬:指苏州一带的人。竹枝辞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多用比兴手法,以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此诗是描写水路运输的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的精神。“吴侬”句写劳动场面,突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勇敢和乐观精神;“只要”二句写劳动场面中的协作与团结。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船夫劳作场景的诗歌
注释:山里的姑娘身披山花,狂夫未归家。蛮族的歌谣你别笑,曾经进入过汉家的琵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风情画。前两句写山女和狂夫的生活状态,后两句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边塞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在通过赞美他们的英勇行为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 苍梧山很高,湘水很深,中原的人民常常向北望去,眺望着千重山峰。 2. 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 - 皇帝(楚怀王)向南游览却无法返回,只有那苍翠的枫树和桂花在桂林孤独地屹立。 3.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 - 枫树叶声萧瑟,桂树叶绿如玉,即使千里迢迢而来,也追不上它们的美景。 4. 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注释】:竹枝歌:古乐府曲名,为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相传是屈原所作,后被南朝刘宋诗人鲍照所改编。 【赏析】:此诗写一位远行的人的思归之情。首句点明“去家”而未能“归”,表明他长期在外,不能回家。次句承上启下,写“长歌”的内容。这两句是倒装句式,“长歌”即《竹枝辞》,内容是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独宿无伴时的情景。夜深人静,只有自己一人
【注释】 竹枝歌:巴蜀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竹枝”即“巴渝”的别称,是楚地一种民歌。歌词多以五、七、九言为句,用韵自由,有七言和杂言两种。 斫(zhuó):砍伐。 棹(zhào):划船时用的桨。这里指船桨。 【译文】 上山砍柴要踩着荆棘, 背水过河波浪翻滚。 天寒时砍树手掌生疮, 回到家中双脚无力。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劳动者生活的竹枝歌。诗人在劳动之余,唱了一支反映山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的竹枝歌
注释: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路迷,道路迷离,指诗人在异乡迷路,乡愁难以排解;渺何极,无边无际,指思念故乡的情思无穷无尽。 长怨,长声怨恨,指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发出的哀叹;歌者乐与悲,指歌声中蕴含着欢乐或悲伤的情感。 远客乍闻皆掩泣,远客指远离故乡的游子;乍闻,突然听到;掩泣,掩面哭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竹枝歌。诗人通过对旅途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