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空洞歌 没有自身而自然生成,是自然界的本原。没有创造而生化万物,是造化的开端。廓然、悫然,它的形态是圆团。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就可以观察。 注释: 无自而然:指自然界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 自然之元:自然界的根本原理。 无造而化:指万物在没有创造之前就已经生化了。 造化:指天地、阴阳等自然规律。 端:始,开始。 廓然悫然:形容物体外形规整圆润的样子。 反尔之视:反过来看它的形状。 绝尔之思
【注释】 霅溪:古水名,在今浙江湖州。西复东:来回。舴艋(zéměng):小船。《南史·萧子显传》载:“谢灵运尝行至永嘉郡,顾望四望,曰:‘此中去天台五里所,有两处人声相闻,一往一还,若鸣佩环者,是耶?’遂改道。”后遂以“舴艋”为小船之称。荷衣:荷叶制成的衣服。穷:贫穷。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写渔父生活的艰辛。首句点明地点——霅溪湾里的钓鱼翁,接着描写他的日常生活,每天往返于江上和浦边
注释:钓台渔父穿着褐色的皮衣,驾着两三只小船。他善于驾驭船只,习惯于顺流而下,长江上的白浪对他来说并不可怕。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渔父在长江上自由自在地垂钓的情景。渔父穿着褐色的皮衣,驾着两三只小船,他善于驾驭船只,习惯于顺流而下,长江上的白浪对他来说并不可怕。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太寥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彊哉。 注释:太寥歌是一首描绘宇宙景象、赞颂造化神功的诗歌。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天空中的红霞和白云,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以“碧虚清哉”、“红霞明哉”等形容词,形象地刻画出天空的景色,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自然之中。诗中还用“冥哉茫哉”来形容宇宙的广阔无边,进一步突出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句原文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为: 在西塞山下,白鹭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时江水暴涨,肥美的鳜鱼游动着。渔夫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即使遭遇斜风细雨,也不会急着回家。 关键词注释如下: 1. 西塞山:指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的一座山。 2. 白鹭飞:白鹭,一种大型涉禽,常在水面低飞捕食。飞,这里指在空中或空中与地面之间移动。 3.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圞。 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彊哉。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