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殊
注释: 月窟:月亮的洞窟。形容人的精神境界高远,不受世俗束缚。 野老:指李伯时画中的支遁形象。太支离:形容他显得过于消瘦、衰老。 骏骨灵心:形容人的高贵气质和聪明才智,如同骏马般的强壮和灵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李伯时画中人物精神风貌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李伯时画中人物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他们高深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气质魅力。 诗人通过“月窟精神不受羁”这一诗句
荷花 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注释】 水中仙子:即莲花,古人常以“莲”比喻人。红腮:指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指荷花的花心,也就是蕊丝。一点芳心两处开:意思是说荷花只有一朵花,但是有两瓣花心。鸳鸯头白死:传说鸳鸯鸟死了以后魂魄会变成荷花(藕)。双魂化作好花来:意思是说鸳鸯鸟的魂魄化成了荷花和藕。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生动的形象描写了荷花的优美
【注释】望湖亭:位于杭州西湖之滨。凝华浮藻五云间,下压凌虚万象闲。湖水际天天欲尽,落霞照出洞庭山。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西湖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意。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首句“凝华浮藻五云间”描绘了湖面上五色斑斓的浮藻与云朵相映成趣的景象。第二句“下压凌虚万象闲”则表现了湖水宁静、悠闲的气氛
注释:清晨我随着初升的太阳踏上了烟沙之路,极目远望淮南之地却看不到边际。今日来到江东地区,正值寒食节,春天的空闲时间,桃花李花都争相开放。 赏析:本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到这个美丽的场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题洞虚观》。 首句“古观多松桧”,描写了洞虚观的古老和松桧的茂密。松柏象征着坚韧不拔,而洞虚观作为古迹,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次句“幽奇近暮秋”,描绘了洞虚观周围环境的幽静和秋天的气息。这里的“近暮秋”可能是指洞虚观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形容季节更迭的氛围。 第三句“坐看新月上”,描述了诗人在洞虚观内静静地坐着观赏新月升起的情景
中峰 聚远最高亭,登临喜倍增。 贪陪青眼客,不见白头僧。 闭户三十载,压云千万层。 龙珠弹落处,一点白莲灯。 译文: 在最高的山峰上,我登上山巅,心中喜悦倍增。 我贪婪地陪伴那些欣赏美景的眼睛,却看不到那些头发斑白的僧人。 我关上门三十年,山峰仿佛压住了千万层云雾。 龙珠弹落的地方,有一颗白莲灯闪烁着光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高峰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峰、青眼客、白头僧等元素的描绘
【注释】 斜日:太阳偏西。平山:平坦的山,此处指平地。寒已薄:寒冷已经减轻。雪过松梢:下雪后,松枝上的雪融化了。犹有残英落:仍有残花飘落。晚色际天:傍晚的天空。天似幕:天空像帐幕一样。一尊先与东风约:一杯美酒先与春风约定。邀得红梅同宴乐:邀请红梅一起参加宴会。酒面融春:杯中的酒仿佛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纤纤萼:娇柔的花瓣。客意为伊浑忘却:客人的心思完全被梅花吸引住了。归船且傍花阴泊
诗名:《一霎雕栏疏雨罢》 译文: 三月十三日,寒食节的夜晚,我独自漫步在雕花栏杆旁。细雨刚停,我沉醉于这片刻的宁静中。阳光穿透了薄雾,温暖如春。我沐浴在这柔和的光线中,心情愉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文人墨客在春季雨后的美好时光中的所思所感。首句“一霎雕栏疏雨罢”便奠定了全诗的背景和情绪基调。这里的“一霎”意味着短暂的时间,而雨后的景象则显得格外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全词通过写杏花、酒、莺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以下是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开到杏花寒食近。人在花前,宿酒和春困。酒有尽时情不尽。日长只恁厌厌闷。 - "开到杏花寒食近":花开得正好,接近寒食节(清明前一天)。 - "人在花前,宿酒和春困":我独自在盛开的杏花下,宿酒未醒,身体感到疲惫,春困难解。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斜日平山寒已薄 - 解释: - 这句表达了夕阳西下时,平山的景色中已经感受到了一丝寒冷。"斜日"暗示了时间是傍晚,"平山寒已薄"则描绘了晚风吹拂下的山峦景象,给人以宁静又稍带凉意的感觉。 - 关键词:"斜日"、"寒已薄"、"平山"、"暮色" - 注释:这里的"平山"可能指一座山峰或山脉,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然美和季节感。 2. 雪过松梢,犹有残英落 - 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