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注释】 七十馀年一老翁,心情鹘突脑冬烘(鹘突:急迫;脑冬烘:形容心里像被火烧一样):七十多岁了,还是孤独一人。心情非常着急。 寒衣无妇无人补,日日关窗怕北风:寒冷的衣服没有妻子来修补,每天只能关着窗户以躲避北风。 【赏析】 此诗写一位七旬老人独守空室,面对严寒天气,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凄凉心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首句“七十馀年一老翁”,诗人用七个字勾勒出这位老人的苍茫岁月
注释:我住在白葛制成的衣服,白草编成的茅屋,白头苍苍,懒得去剃,因为雪根稀了。 我的子孙已经都飞升到了天上,只有我在山中扫着落叶等待着客人的归来。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的闲适生活。诗中的“白葛衣”、“白草茨”等词语,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而“子孙登录俱天上”
陶朱公(范蠡),名朱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和政治家。他曾在楚国经商,因不满当时的政局而离开楚国。后来他听说吴越两国的君主有争夺天下之势,于是决定去吴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见苦惜家难赎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到自己家族中有人受苦受难,就心疼得无法忍受。这里的“赎死”是指赎回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 “阿翁先见已如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范蠡的父亲范鸿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形势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第一句:“神武高冠挂急流,老人之事少年谋。” -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景象,神武般的壮阔与急流中的高冠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神武”可能指的是某种英雄气概或非凡的地位,而“急流”则象征着生命的快速流逝和挑战。 - “老人之事少年谋”意味着年长的人考虑年轻时候的计划或抱负,表达了一种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深思。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生命阶段的思考,以及对时间的敬畏。
注释: 喜张碧溪至:欣喜地迎接张碧溪的到来。 重子杖藜非厌贫,秋林红叶颇如春:用杖藜表示不嫌贫穷,而秋天的红叶却像春天一样美丽。 交游未必在杯酒:朋友之间的交往不一定需要通过饮酒来维持。 正是老年无故人:正是因为到了老年,才没有朋友可以倾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人开篇就表达了自己对于张碧溪的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句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表达效果、手法,然后阐释为什么是这一种表述艺术。 【答案】 译文: 清晨醒来小酌美酒,黄鹂在东面的粉墙啼鸣。 帘幕深深,日复一日吹拂着风声。 起床呼唤酒杯,寻找一醉以消春愁, 春愁被打破在落花之中。 赏析:
【注释】杨君谦是诗人的友人,因年老致仕归隐。“一著孤高更觉清”中的“着”为动词,意为拥有、担任;“孤高”指超然物外、不随俗流。“热官”是指地位较高的官职,这里比喻仕途。“累瓢”意谓自命清高,但实际却与世隔绝,无所作为,就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得知好友杨君谦退休归隐的消息后所写
注释:病后,我拄着筇杖,却从堂下退出来。消瘦的脸上和稀疏的白发,进入那令人忧伤的乡里。黄莺在花丛中啼叫,花儿在春风中盛开。但是,这同样美丽的春天,给我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家乡之时,以黄鹂、花、春等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抒发了诗人因时过境迁而产生的感慨。首句“病骨支筇却下堂”是说,因病而体弱,拄着筇杖,从堂前退下来。“支”,支撑之意。“却”,表示转折,这里指因病而身体不适。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赏析 沈周的《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其八》,是一首明人咏叹仕隐不同风与进退自决的佳作。诗中,作者描绘了杨君谦在雁宕村前的梅雨里,以低头畦菜自喻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的不羁与坚韧。 “茫茫仕隐不同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杨君谦选择归隐生活的理解和赞赏。他认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被世俗所左右。这一见解,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注释:七十多岁了还是个老人,衣服破了不能缝。 清霜洒满大地没有地方躲藏,打扫芦花不要让它受冻过冬。 赏析:此诗是白居易的自述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首句“七十馀年一老翁”,诗人以自嘲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二句“衣穿絮破不堪缝”,诗人用“絮”指代自己,“絮破”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衣衫褴褛的状况。第三句“清霜满地无区画”,诗人以清霜为喻,描绘了大地银装素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