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掌握。此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切不可孤立地对某一联或某几联进行赏析。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诗人在无事之时便思考自己是否有一些闲杂的念头,这里的闲杂念头是指一些与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想法。“无事”是“无公事”,“闲杂”则指不正经的事。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现了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 在人生的旅途中,名利的追逐如同一道道关卡,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与耐力。只有真正懂得了名利的本质,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达到小憩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是对名利的完全舍弃,而是在追求中保持清醒,不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 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生死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最深层次的挑战。只有理解了生死的意义,才能真正超越生死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对生死的逃避
注释: 1. 真放肆:真正的放纵,指不拘小节,无拘无束。 2. 不在饮酒高歌:不在于喝酒吟唱,强调的是真正的自由。 3. 假矜持:虚伪的矜持,指表面做作,装模作样。 4. 偏于大听卖弄:过分地倾听,卖弄自己。 5. 看明世事透:看清世间的事理。 6. 自然不重功名:自然而然,不在乎功名利禄。 7. 认得当下真:认识到眼前的真实情况。 8. 故常寻乐地:所以常常寻找快乐的地方。 赏析:
``` 集醒篇·二八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注释: - 理:道理,理性 - 言:话语,言辞 - 中:内心 - 有:具有 - 主:主导 - 道:道理,法则 - 窒:抑制 - 欲:欲望 - 心:心灵 - 自:自然 - 清:清澈 译文: 聆听合理的话语,内心就能获得主导;遵循正确的道理来抑制欲望,内心自然就会清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深刻理解
要知自家是君子还是小人,只需在天明时分自我反思一番,看看自己的思绪究竟指向何处。 陈继儒的《集醒篇·二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哲理,向世人揭示了判断是非的标准。诗中所述“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不仅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在日出时分,人的心态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此时,通过检视自己的思想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集醒篇》·三十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注释: - 形骸:身体,指人的形体。 - 长物:多余的物品,指非必需的东西。 - 大地:指自然界。 - 幻:虚幻,不真实。 - 微尘:极小的尘埃。 -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首先,诗人强调了“形骸”和“地”的存在,指出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世界,都是非真实的,即虚幻的。接着
【译文】 贫困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临死时才脱去“厌”这个字;富贵的人什么都有,临死时却带上了“恋”这个字。 去掉“厌”字如释重负,带上“恋”字如担枷锁。 【注释】 集醒篇 · 三四:集醒篇,指《警世通言》卷三十四中记载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集醒录》,其中有一篇题为《贫士自叙》。三四,指文章的第一、二两段。 厌(yàn):满足。 恋(lián):留恋。 【赏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关键词和诗句。“寂而常惺”意为内心虽寂静但常常保持警觉;“寂寂之境不扰”意为在寂静的环境中不受打扰。“惺而常寂”意为虽然有觉悟但常常保持内心的宁静;“惺惺之念不驰”意为虽然有觉悟但常常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两句的意思是:内心虽静,但时时保持警觉;虽有觉悟,但不放纵自己。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译文:
【注释】: 集醒篇:即《庄子·内篇·逍遥游》。 三二:指第三和第二个字。 童子:幼童。 愈少而愈完;愈多而愈散:意谓孩童的智慧越加纯真无邪,其智慧就愈加完善完美;成年人的智慧越多越杂,其智慧便越加混乱。 【赏析】: 此诗用对比的手法,以“童子”与“成人”作比喻,说明人的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孩童时的智慧纯真、完美,而成年后的智慧则越加混乱。这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感慨
注释:先淡后浓,意思是先与对方疏远,再逐渐拉近关系。先疏后亲,意思是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再逐渐亲密起来。先达后近,意思是先与地位高的人交往,再与地位低的人亲近。交友之道在于这样逐步深化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交友的四个阶段,阐述了交友之道。它告诉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先从疏远开始,然后逐渐拉近关系;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再逐渐亲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