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注释】 归云洞:滁州琅琊山的一处山洞。 琅琊:指滁州的琅琊山,又称“南唐”,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一带。 石泉清照人:石上清澈的泉水可以映照人。 里无泥沙表无尘:山中里外都没有泥土和灰尘。 风翻日炙夏潦尽:夏天暴雨过后,山上的水被风吹干,山石显露出来。 古练一匹常奫沦:像一匹古代洗过的丝织品一样,常年保持洁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九咏·归云》
这首诗描述了游麻姑山九首中的第二首,即桃花源。下面是逐句释义: 1. 树杪苍崖路屈盘,半崖亭榭午犹寒。 - "树杪"指树木的顶端或枝梢,"苍崖"指青色的山崖,"路屈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半崖亭榭"是山间亭台的一部分,"午犹寒"表示中午时分山中仍然寒冷。 - 注释:描述桃花源中山路曲折、山峰苍翠、亭台部分位于半山腰,以及中午时分山中依然寒冷的景象。 2. 平时举眼看山处,到此凭栏直下看。 -
【注释】: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其三归云洞:我奉和(作)滁州的《九咏》中的第三篇《归云洞》(即《归云岩》)。 石屏不见刀斧痕,石下初谁得行径?:山中石屏风上没有砍斧凿的痕迹,是谁在岩石下面开凿了道路呢?“石屏”、“石下”都是借指山石。 千骑来时停管弦,月明更觉山中静:成千上万的骑兵来了之后都停止了音乐,月光明亮的夜晚更觉得山中寂静。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滁州任太守的时候
注释:麻姑山的碑文很值得欣赏,但碑文的意境少了很多,谁能去镌刻呢?已经推心置地地破除了奸邪,又何必用笔墨去传颂神仙的故事呢? 赏析:诗人通过对麻姑山碑文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奸佞当道的不满和厌恶。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能找到一种超越世俗、超脱尘世的方式生活。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注释: - 神仙恍惚不可明,空有池莲变红碧。 解释:这里描绘的是麻姑山上的景色,神仙般的景色模糊不清,只有池中的莲花在秋风中变得更加艳丽。 - 清香冷落秋风前,似被麻姑妒颜色。 解释:这里的“清香”指的是莲花散发出的香气,它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清冷,仿佛是被麻姑嫉妒了,因为它的香味更浓烈。 赏析: 这首诗以麻姑山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神仙般的景色和莲花在秋风中的香气
注释:这是一首奉和滁州九咏之诗,诗中赞美了归云洞的壮丽景色。 译文:七言老意苍松蟠,百金古字青霞镌。儒林孟子先生是,墨者夷之后代传。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归云洞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个美丽地方的喜爱之情。首联“七言老意苍松蟠,百金古字青霞镌”通过描绘苍松盘旋、青霞刻字等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颔联“儒林孟子先生是,墨者夷之后代传”则赞颂了归云洞的历史文化积淀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语,如“行”“观灯”“红粉满城”“五马”“使君”等,并结合诗中的画面和意境来思考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最后参考所给译文,分析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等)。 本题要求赏析诗句。赏析诗句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内容上主要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注释】 千丈岩:在今江西庐山西北,瀑布从山腰飞泻而下,高约100米。虬:指龙,神话传说中蛟龙的一种。雷声:瀑布轰鸣如雷。 【赏析】 《千丈岩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诗。诗中赞美了千丈岩瀑布的雄奇壮观,并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赞叹和向往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与热爱之情。 首句写瀑布之高。“玉虬”,神话中的神怪之物,这里比喻瀑布水从高耸的崖壁上直泻而下,如一条神龙腾飞
注释: 疏山:指群山。 一见云山病眼清:一见到这云山,眼睛就变得清晰起来。 苍松翠竹东南道:苍翠的松树和竹子在东南方向的路上生长。 乱石峰前踏月行:在乱石峰前踏着月光行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和谐共处。 首句“一见云山病眼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之情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其三归云洞 野草山花夹乱流,桥边旌旆影悠悠。即应要地无人见,可忍开时不出游? 注释:在野草丛生、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溪流潺潺,桥边的旌旗随风飘扬,显得悠然自得。这似乎是一处繁华之所,但真正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并不多,那些游人往往只能在不开放的时候才会出来游玩。 赏析:此诗描绘了归云洞周边的自然风光和游客稀少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