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出自《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的作者是: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是秦代诗人李斯的作品,风格是:文。 臣闻吏议逐客的释义是:臣闻吏议逐客: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的事。 臣闻吏议逐客是秦代诗人李斯的作品,风格是:文。 臣闻吏议逐客的拼音读音是:chén wén lì yì zhú kè。 臣闻吏议逐客是《谏逐客书》的第1句。 臣闻吏议逐客的下半句是:窃以为过矣。 臣闻吏议逐客的全句是
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30有7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诗句: 1.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 大治:治理得很好。 - 濯俗:洗涤风俗。 - 天下承风:天下人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 - 蒙被休经:受到良好的教化。 2.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 遵度轨:遵循规范。 - 和安敦勉:和谐安宁,勉励自己。 - 莫不顺令:没有人不服从命令。 3.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 黔首:百姓。 - 修絜:品行高洁。 - 人乐同则
峄山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
```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翻译】 臣听说,土地广大则粮食多,国家大则人多,兵力强则士勇。因此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注释】 1. 谏逐客书:这是一篇批评秦国驱逐客卿的奏疏。“谏”,指劝说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