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诗句赏析: 《丹中与诸上人谈亡友潘雪松事诗以记之》是明代诗人袁宏道的一首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为向山僧述老狂,这番清泪又沾裳。薄红腮颊秋生腻,湛碧瞳人夜有光。阮籍一杯浇磊块,徵君千顷泛汪洋。方言故事闲编集,白水青霞洗肺肠。玄理每将参国是,冥谭直抇作家常。终年问道忘人我,老去论交绝辈行。五十金闺才挂籍,八年符玺尚称郎。虚心圣主惮词正,侧目权臣避矩方。大易传成王弼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解: - 庵主:指寺庙中的尼姑或道人。 - 檀那:梵语,意为布施的人。 - 山子:指佛像。 - 古灵:形容人机智敏捷。 诗句解析: 1. 庵主须眉依旧青 -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岁月流逝,庵主(即寺庙中的尼姑或道人)的容貌仍然保持年轻时的青涩,这里强调了她的美貌未减当年。 2. 檀那施得几星星 -
注释: - 一凿烟云几百春,嵌岩枯壁碎鱼鳞。 - 这句诗描绘了山岩上凿出的洞穴如同烟雾般飘渺,岁月流转,经历了数百年仍屹立不倒,仿佛是一幅古老的画卷。 - 青山也晓茶毗法,要作涅槃堂里人。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认为青山也是佛祖所居住的地方,而自己也将如涅槃般的解脱,成为修行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岩上的洞穴、枯壁以及青山水,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
注释:自己动手清除青苔,清扫尘垢,仙经上沉香缕缕地面对着幽人。不必再画维摩诘了,恰好有梅花可以写神。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隐居期间的自娱之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自剥青苔自扫尘”,诗人以自力更生、不劳而获的态度去扫除身上的尘埃,表现出一种超俗的精神境界;次句“仙经沈缕对幽人”,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研读神仙之书,与古人为伴,寄情于山水之间;第三句“不须更画维摩诘”
诗句原文: 爱取春江一抺澄,斜帆叠叠柳层层。 闲来袖得佳石子,付与山中好事僧。 注释翻译: 1. 喜爱春天的江水,如同一片清澈的镜子。 2. 斜阳下,船上的帆影重叠,柳树随风摇曳成排。 3. 闲暇之时,我随手捡到一块美丽的石头,决定将它赠给山中的一位好僧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袁宏道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他喜欢春天的江水和斜阳下的景色,以及在旅途中偶得的美丽石头。他将这份喜悦分享给他人
【注释】 ①临湘:地名,在湖南省。成公:人名,作者的朋友。 ②“衲衣”二句:僧人的袈装破旧,风吹得敝旧的衣服飘动,好像绿色的杨柳随风摆动。衲(nue)——和尚穿的布衣;石子红——指石头上长着红色的苔藓或青苔。 ③“乞得”二句:我求得了黄家收藏的一块有“浪”字的石头。黄家,这里指黄庭坚的家族。 ④“可能将去”二句:这块石头可能被我带回去,把它放在虚空里。扁(pián)——同“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陶孝若的深厚感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逐句释义: 梦回青草峡,人远细腰宫。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梦中回到了青草峡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梦境。这里的“人远”意味着陶孝若现在离他很远,而“细腰宫”则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事物。 意气争欣锷,文章宝大弓。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陶孝若的赞赏和祝福。诗人认为陶孝若有着坚韧的意志和才华
注释:戴将头发入禅关,长得闲时也畏闲。 从此野人功课定,一年须上两番山。 译文:我要把头发剃光去出家当和尚,因为长了头发我就害怕闲着无聊。从今以后我要按规律生活,一年要进寺庙两趟,一次是冬天,一次是夏天。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出家为僧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式。首先,作者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家为僧的决心,他决定把头发剃光去出家。其次,他担心出家后会无聊,所以需要有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金娥:指月亮,因为传说月中有嫦娥。 成:完成,圆满。 阴晴:天气变化。 等闲:轻易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朋友相聚时所作。首句写明月如娥,皎洁无瑕;二句说月亮圆了,也像人一样有悲欢离合的情绪;三句写中秋的明月被随意放出,和春灯一样明亮;四句说这明亮的月光与秋灯相比,更胜一筹。全诗用“金娥”、“阴晴”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明暗
【注释】 一抹:形容烟色淡薄。青烟:指山中烟雾。禅心:即佛性,指佛教的悟性。汰得似冰寒:洗涤得如同冰雪般清凉。瞻风衲子:僧人。衲子:和尚,僧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在深山中遇到一个老僧,并表达了自己对老僧深厚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老僧的外貌和神态,以及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