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复古
【注释】: 寄迹小园中:寄身于小花园中。 第一薪水便:首先可以解决吃食问题。 逐一炊黄粱:依次地煮饭。 兼得鱼虾贱:同时得到鱼肉虾蟹的便宜。 饱饭日无营:吃饱饭后整天无所事事。 遮眼有书卷:眼睛看不见东西,只有书可读。 时逢好客来:时常有好朋友来访。 应接不知倦:接待客人不知疲倦。 最苦风雨时:最怕遇到风雨天气。 有人招夜宴:有人邀请他晚上喝酒吃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居在友人处
【注释】 久寓泉南:久居在泉州南部。寄迹小园中:暂借小园居住。新晴风日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好鸟竹间鸣:山间鸟儿鸣叫。野鹤空中唳:山野的鹤在空中啸叫。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动:激起。行吟抚松桂:边走边吟诗,抚摸着松树和桂花。若:如果。忘归:不思归。此身笑匏系:我的身体好像被匏瓜拴住,比喻自己不能自由地行动。五月倘未行:如果五月份还没出行的话。食丹荔:吃荔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居泉南时作
【解析】 “久寓泉南”,意为长久居住在泉州南边;“待一故人消息”,意为等待一个老朋友的消息;“桂隐诸葛如晦”,意为隐居在桂树下的诸葛亮;“谓客舍不可住借”,意为说客人的住处不可以住,要借用;“借一园亭安下即事”,意为借用一处园亭住下了;“凡有十首其九”,意为总共写了十首诗,其中的第九首诗。据此理解即可解答本题。 【答案】 寄迹小园中 忽有乌衣至 手中执圆封 州府特遣馈 罗列满吾前 礼数颇周致
寄迹小园中,倒指五十日。 既得故人书,南游吾事毕。 再拜谢主翁,奉还此一室。 注释:寄身于这个小园之中,已经过了五十天了。既然收到了老朋友的书信,他的南游之事就已经完成。再次拜谢主人,把这里的房子归还给他。 云萍聚复散,欲住住不得。 折柳当马鞭,明朝有行色。 注释:云萍聚散不定,想要停留下来又觉得难以实现。折柳枝作为马鞭,明天将要出发远行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首句“山禽调舌待春哢”,意思是山间的鸟儿在鸣叫,好像在为春天的到来作准备似的。“山禽”指山中的飞鸟,“调舌”即鸣叫。“春哢”是春天的鸟鸣声。这一句写景兼抒情,既写了诗人对早春的期待和喜爱,又抒发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喜悦心情。第二句“江雨收声开晓晴”,意思是江边的雨水停止了,天放晴了,声音也恢复了。这句描写的是诗人清晨出门时看到的景色
寄迹小园中,数椽亦潇洒。 主人既相知,此地可久假。 县官送月粮,邻翁供菜把。 咫尺是屠门,亦有卖鲜者。 里巷通往来,欲结鸡豚社。 注释: 1. 寄迹小园中,数椽亦潇洒:在一个小园子里寄居,虽然只是几间简陋的房屋,却也显得清新脱俗。 2. 主人既相知,此地可久假:主人已经相互了解,这个地方可以暂时居住,不必急着回家。 3. 县官送月粮,邻翁供菜把:县官送来的是月食,邻居的叔叔提供饭菜。 4.
【注释】寄迹:寄托;小园:小庭院;馀春:余晖、残阳,借指春天。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小院中度过的十首田园诗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句“寄迹小园中”,表明作者已来到小园中住下。第二句“馀春接初夏”,说明此时已是初夏时节,春天已过,夏天已至。 第三四句,写树木花草的变化。“问木木成阴”是说,树木长得茂盛,已经能遮蔽阳光了
【注释】: 来:来到。 吾祖:我祖父。 东池:即东篱,作者自号“东篱”,故以代指自己。 袅袅:形容微风轻轻吹动的样子。 酒旗:酒家门前插着的旗帜,用以招揽顾客。 手把梅花寄愁绝:意思是将手拿着梅花,寄托了无尽的忧愁。 【译文】: 来到寻找我祖父隐居的地方,春风拂面吹动酒旗。 手拿一枝梅花寄托着深深的忧愁,那东池依旧是旧时的那池。 【赏析】: 首句“来寻吾祖隐居处”点明诗人来访的目的
【注释】 道乡台:指屈原的投江处。 南迁直谏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被贬至汉北,因直言规劝怀王,被流放。 世间无地可容身:指屈原在楚国得不到重用,只能远去他国。 夜冲风雨过湘水:指屈原在楚国不得志,被迫离开郢都,乘船渡过洞庭湖,来到湘水。 赖有青山作主人:指屈原在湘江中流遇渔夫,渔父劝其不要投江自沉,而是继续隐姓埋名,远离是非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纪念屈原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注释】: 定王台: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是古代长沙城的一个著名建筑。崔嵬:高峻挺拔。 客子登台:指唐代诗人贾至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时登定王台。千载后:一千年后。 倚栏亦欲望:靠在栏杆上,也想到长安去。 赏析: 此诗为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定王台”为题,借登楼览物抒写感慨。首二句,点明地点、时代和目的。“长沙米”,即长沙米;“长安土”,指长安的泥土,意谓用长沙的米换到长安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