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
【注释】 漠漠:形容春寒。 朔风:西北风。卷:刮,吹动。 山中宿草:山上的枯草。 塞外秋兵:指边塞上的秋风落叶,比喻秋天的军队,暗指战事。 身病:生病了。 防微: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城东十里郊亭:城外东面十里的祭亭。郊亭,祭祀用的亭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景色和边关生活的诗。诗人在春天里,身染疾病,不能上朝理事,只能借酒浇愁。他看到边塞风光仍然很冷峻严酷,于是写了这首《春寒二首》。
注释: 重檐寂寞闭双关,俗客来敲到却还。 重檐:双层的屋檐。 俗客:指世俗之人。 敲到:被敲门声惊醒。 到:到来。 却还:仍然回来。 寒灯照影独自坐,童子无语对人闲。 寒灯:点着的灯火。 童子:年轻的仆人。 无语:不说话。 闲:闲暇,空闲。 自笑迂疏久成癖,可能羞缩向人颜。 自笑:自我嘲笑。 迂疏:迂腐而疏离世故。 癖:癖好,习惯。 羞缩:羞愧地退缩。 人颜:别人的面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州居地僻简逢迎”,州府偏僻,不便于应酬,所以没有去赴任。 “作宦从前懒近名”,官场中人向来以名利为追求目标,自己却一向淡泊名利。 “尽日鸣琴清里讼”,整天弹琴来消解民间的纷争; “一春骑马看村耕”,春天的时候骑马巡视乡村,察看农民耕种的情况。
注释: 春寒二首 其二 十日沙头数雁归,瘦躯仍却换冬衣。 天清昼阁先闻漏,寒重霜林未解围。 北地人烟随路别,东园草色傍春微。 高城匹马冲风急,书社萧条事不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十日沙头数雁归,瘦躯仍却换冬衣。”描绘了大雁在沙头上归来的场景,同时暗喻了自己的孤独和落寞。第二句“天清昼阁先闻漏,寒重霜林未解围
解析 第一句:望断胡尘忽此山,五云长拱帝宸闲。 注释:望断,即望尽;胡尘,指边境的敌虏。忽此山,忽然间出现在此地。五云,这里指天空中的五彩云彩。长拱帝宸,长时间环绕帝王的居所。闲,安静,宁静。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看到敌人侵略的痕迹突然消失,仿佛一切如常,但内心却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第二句:龙门北去遥奔海,虎阵西来直跨关。 注释:龙门,这里可能指的是地名或者某种象征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雨之夜,面对萧瑟的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 首句“客情摇落竟难收”,意为:我的客居之情,像秋天的萧瑟景色一样难以收拢。这里的“摇落”形容秋意渐浓,而“客情”则是指作者漂泊在外的心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客居生活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第二句“砌草墙花亦自秋”,意为:庭院里的草、墙上的花儿,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庭院的景象,草、花儿都显得格外凄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侍御出使湖广的祝愿和不舍之情。 第一句“帝遣台臣出北州,绣衣青盖拥行驺”,意思是皇帝派遣御史到北方去巡视,身穿锦绣衣裳、戴着青色官帽的官员骑着马匹护送出行。这里描述了出使官员的身份和出行的场景。 第二句“传词禁阙双龙曙,揽辔高城匹马秋”,意思是在皇宫的朝堂里,双龙图案的屏风映衬着清晨的光线,而高耸的城墙上,一个骑士骑着马
竹轩为徐以道先生作 城里青山竹外扉,先生于世本忘机。 贤如阮籍非耽酒,兴比王猷只布衣。 秋杖倚风高叶下,夜窗听雨一灯微。 苍茫岁晚交游别,叹息林塘旧事稀。 注释: 竹轩:指用竹子做成的屋子或者门。徐以道先生:指作者的朋友,姓徐名以道。 忘了机:指不计较名利。 贤如阮籍非耽酒:指阮籍虽然很贤明,但并不贪杯醉酒。 兴比王猷只布衣:指王献之虽然很有才气,却只是过着平民的生活。 秋杖倚风高叶下
【注释】 斋夜:夜晚的斋戒时间。董尚矩:人名,作者的朋友。编修:官职名,此处泛指官员。金橘:一种水果,金黄色,味甜。菖蒲:一种植物,叶子长而宽,有香气。煎:煎药,这里指煮茶。见饷:被赠与。和韵:应和别人的韵脚。二首:二首诗。其二:第一首诗中的第二句。苍山:指山。何处:哪里。斸:挖取。云根:云朵下形成的石洞或岩石。露采风乾:露水采摘,风吹晾干。色尚存:颜色还保留着。新制:新的制度。有方:有方法
【注释】 小试春盘百颗香:春盘是端午节时人们用来祭拜屈原的,用五色线系着的小豆子叫做“粽子”。 带酸:带点酸味。 石床:道士修炼的地方。 【赏析】 董尚矩编修是董其昌的曾祖父。董尚矩于明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卒谥文靖。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官员,但一生坎坷。这首诗写于他出仕后,诗中的主人公是他自己。作者在这首诗里回忆了童年时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