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注释: 1. 山上徜徉湖上归:在山上散步,在湖边徘徊。 2. 月明千顷浸玻瓈: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整个西湖,映照在水中的波纹。 3. 明朝有客朝天去:明天有一个客人要去朝见皇帝。 4. 多少红尘在马蹄:有多少世俗的尘埃落在了马蹄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湖之夜,与友人李泰发共赏美景后,感怀人生、抒发豪情的作品。 首句“山上徜徉湖上归”,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湖夜景。诗人漫步于青山绿水间
诗句原文: 春抱畏雷后, 鷇开形已完。 嫩毛轻染檗, 小掌未全丹。 注释: - “春抱”指的是春天,春天的天气多变,雷雨之后万物都经历了重生和变化 - “鷇”(pì)开指的是小雏鸟破壳而出,“形已完”表示雏鸟已经长成了完整的形态 - “檗(bò)”是植物的名字,通常指黄连,这里用来描述雏鸟的羽毛颜色 - “小掌未全丹”描绘了雏鸟的小手还没有完全变成红色,这是对其色彩发育的描述 译文:
【译文】 在西湖边玩雪,移舟到冰封的湖湾。 寒风中,孤雁从塘边飞起,岸边的树木失却了它们的山峰。 树枝上积满了雪,但依然能承受风雪的侵袭。 我并没有羞愧于王猷赏雪的兴致,剡溪的美景尽收眼底。 【注释】 1. 独玩:独自欣赏。 2. 水冻湾:被冰封的湖湾。 3. 孤雁:指在寒天里飞过的大雁。 4. 危树失前山:岸边的树木已经没有了山峰。 5. 著物偏能积:树枝上积满了雪。 6. 冲风不碍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如果诗歌中有多层含义,那么考生在答题时应该在每层含义都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理解,得出最佳的答案。 本题中,诗句“夏景已多趣”意思是:夏季景色已经很有趣味了。“园葵杂红紫”,意思是:园里葵菜与红花、紫花相杂,色彩缤纷。“岸柳自欹斜”意思是
【注释】 望断:望尽。云巢:指高高的云朵,这里形容湖上的亭阁。西湖:即杭州西湖,位于浙江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胜地之一。竹护梅藏:意思是说竹子和梅花都用来遮掩保护着隐士的居处。芬草:香草,这里指荷花。盎盎: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客来:客人来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风光图。首句"云巢望断望西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眺望西湖的美景。第二句"竹护梅藏隐士居"
【注释】 西湖戏书二首:作者在杭州作的两首诗,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蜿(wēn)蜿:曲折蜿蜒的样子。 翠麓:青翠的山麓。 滟滟金波:形容月光照耀下的西湖水银一样清澈。金波,指月光。 樽酒:酒杯。随兴:随意。遣:打发。 景多:美景很多。 曲栏凭:倚着栏杆。曲栏,弯曲的栏杆。 赏析:《西湖戏书二首》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对西湖秋烟、夜月
《西湖观梅三首》赏析 《西湖观梅三首》,章谦亨,以宋代诗人的身份,将他对西湖与梅花的独特感情融入诗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上梅花的生机勃勃,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 首句“不费东君力,常先草木荣”,便显露出诗人对梅花生命力的赞美。无需依赖东风之力,便能在春天之前率先盛开,展现出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这不仅仅是对梅花的赞美
西湖观梅三首 腊寒彻骨越精神,吐尽清香不待春。 华屋芳筵犹恶俗,竹篱茅舍只安贫。 湖烟笼处难藏艳,窗月飞来为写真。 自得孤山题品后,至今偏解恼诗人。 注释: - 腊寒彻骨越精神,吐尽清香不待春:形容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依然开放,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不等待春天的到来。 - 华屋芳筵犹恶俗,竹篱茅舍只安贫:意思是说,即使身处华丽的屋子和美味的宴会中,仍然觉得庸俗;而选择住在简陋的竹篱茅舍中
这首诗是诗人对西湖上一株梅花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这株梅的喜爱和感慨。下面逐句解释: 1. 梅在西湖上,精神别一般: - 注释:梅花生长在西湖上,显得格外精神。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梅花生长的地理位置,西湖的美景为梅花增添了几分灵气。同时,用“精神别一般”来形容梅花,突出了其与众不同的气质。 2. 喜供诗客赏,怕与俗人看: - 注释:喜爱为文人雅士欣赏,但害怕被普通人看见。 - 赏析
西湖楼 积水照层峰,登临谁与同。 望来生羽翼,醉欲上烟空。 细细湿花雨,疏疏开袖风。 新安江上景,尽属此楼中。 注释:积水映照着层层山峰,登上高楼,又有谁与我一同观赏?我眺望远方,希望能有生灵展翅高飞,就像我一样;我沉醉在烟雾缥缈的楼台之中,仿佛可以凌空而上。细雨如丝,轻轻地落在花瓣上,微风拂过,轻轻吹开我的衣袖。新安江上的美景,全都尽收眼底,都映衬在这高楼之上。 赏析:诗人登上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