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厚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意象及表现的手法来分析。 第一句“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自拟尔无嫌假,我无认真”中“做人戏”“木戏”指戏剧,是作者自编自演的一出新戏。“每年”与“今年”相对照,表明作者每年都在演戏;“自拟尔无嫌假,我无认真”中的“尔”、“我”指代自己,“自拟”、“无认真”表明作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创作的
【注释】 夜迎灯:指元宵节夜晚的灯火。春兴何多:春天的兴致太多了。嘱咐:嘱托或吩咐。金吾:古代指京城中掌管城门和宫禁警卫的官,这里比喻京城中的官员。轻观:随意观看。描摹:描绘,刻画。赛元宵:元宵节的民间风俗。 【赏析】 这首七绝写元宵之夜的盛况。首句点明时间是元宵节;次句写节日气氛之热烈,人们心情之欢悦,以及诗人对节日的喜爱,用“嘱咐”一词表现了人们对节日的期盼之情
夜迎灯 故事效豳风,恰此间禾稼登场,万象欢腾新福地; 高歌同郢雪,听几度梅花制曲,一声唱彻小春天。 译文: 在夜晚迎接光明, 就像故事中效法《诗经·豳风》,正好是此时禾苗成熟,万物欢腾,象征着新的福地; 高声歌唱与《楚辞·九歌》中的郢雪相和,听着几声梅花的旋律,仿佛一曲唱到了小春天。 注释: 1. 《诗经·豳风》: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豳风指的是《诗经》中的“风”之一,属于周代的诗歌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一句“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诗人描述了自己每年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今年则选择了扮演木头人。这里的“木头人”指的是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无论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就像木偶戏中的演员一样。 第二句“自拟象德服先畴”,诗人在这里引用了《周易》中的“圣人作象德之书,以顺天之道
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自拟 【注释】:每年做人形木偶戏,今年做木头做的戏。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制作木偶戏的场景,每年都会制作人形木偶戏,而今年则尝试了木头做的木偶戏,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佛子去而仙子来,昭德象功,轻翻彩袖人如玉; 【注释】:佛子指的是佛像,仙子指的是仙女,昭德是指彰显德行。象功指模仿动物的动作,轻翻是轻轻转动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即可。“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自拟亦要大班,有钱时方能做得;何嫌小戏,居乡下莫去认真”。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那些喜欢看大戏而不喜欢看小戏的人。作者用对比手法,指出大戏与小戏的不同之处。“大班”指有社会地位的大人物,“小班”指地位低下的小百姓。从表面上看,这是对人的一种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和具体语境来理解诗意。“闻蒲节凭吊何人?只为曹娥溺水,屈子投江,由古思今”,这一句的意思是:听闻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为了凭吊那些古人。那又是为了纪念什么呢?只是为了纪念曹娥被溺死在江里,屈原投江自尽,从古至今,只有孝顺的儿女,忠诚的臣子才能够流芳百世
【注释】 白茫:茫茫的。畲(xié):山名,在今浙江上虞县东南。三多班戏:南宋时流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以《三多记》、《三多歌》和《三多舞》为演出内容。九如、九成、三多:皆指“天官赐福”,即天上降福于人间。九彩云翘:指神仙。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三多班戏,是南宋时期流行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它由《三多记》、《三多歌》和《三多舞》组成,分别象征“三多”:天官赐福,天子圣化,三皇治世
诗句解读与注释- 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自拟: 每年的表演都像是在扮演人间角色,而今年则不同,变成了木头人。这里的“自拟”可能意味着主角自己设计或决定这次的表演内容,强调了个性化和创造性。 - 忽为君子小人,忽为才子佳人,当场便见: 一会儿是正人君子,一会又是小人;或者是才华横溢的男子和美丽的女子,这种对比让人在现场就能感受到戏剧的多面性和深度。 -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成空:
【注释】 每年做人戏,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鬼节(俗称“鬼节”)。今年做木戏:指今年是木雕的节日。自拟:即自行设计雕刻。聚桃洞以鸣休:在聚桃洞雕刻木雕作品。鸣休:此处作动词用,指制作木雕。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大古风光:指古代的风光。梓里欢声含乐岁:这里指当地百姓庆祝丰收,喜气洋洋。借梨园而报赛:指在梨园中举办庙会、比赛等节目。趁着小春天气:趁着春天的好时光。梅花香韵奏升平:形容庙会时梅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