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昙
注释: 智者大师迁葬图赞:这是一幅描绘智者大师死后迁葬的画作,画面中展现了智者大师的灵骨被移至新墓地的过程。 当年杜撰讲天台:这句话可能是在回忆智者大师生前的事迹,他曾经讲过关于天台山的故事。 活被平人掘窖埋:这句话是在讽刺那些盗墓贼,他们活生生地把智者大师的尸体挖出并藏了起来。 若是黄金铸灵骨:这句话是在感叹智者大师的灵骨被当作黄金一样珍视和收藏。 臭尸不到鬼扛抬
朝阳穿破衲赞 朝阳穿过了棉麻质地的衣衫。 断线无蹊,折针缺鼻。 线断了,没有路径;针折了,没有鼻梁,比喻事物已经失败或无法挽回。 提得完全,金乌西坠。 太阳已经完全落山了。 译文: 朝阳透过棉麻衣衫,太阳已经落山。 注解: 1. 朝阳:指初升的太阳。 2. 穿破衲赞:形容太阳的光芒穿透了棉麻衣衫,使衣物变得明亮。 3. 断线无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4. 折针缺鼻
【注释】“野树无根”,指禅者无依,“盖头茅”比喻禅者的悟性。“那伽定”,指禅修中的定境,即心如木石。 【赏析】此诗是赞颂禅宗祖师僧璨(607-659)的《传法宝偈》,诗中称赞僧璨禅师的禅修方法。首句“野树无根”,指禅宗祖师僧璨的禅法,没有根基,不拘泥于形式和文字。次句“盖头茅免八风吹”,意在说禅者应像茅草一样,能够抵御风霜雨雪,不受外界影响。第三句“直饶深入那伽定”,“那伽定”指禅修中的定境
注释: 1. 丈亭道者干缘求颂:丈亭道者,即丈亭道人,是唐代的道士。干缘求颂,意为干缘道人向丈亭道人请教颂诗。 2. 破钁头边用得亲:钁头,是锄头。破钁头边,意味着在锄头旁边使用,比喻与百姓亲近。用得亲,表示亲近百姓。 3. 入廛不拨万机尘:入廛,进入市集。拨,指搅动。万机,泛指朝廷中的各种事务。尘,尘埃。不拨万机尘,意为不打扰朝廷中的事务,比喻清廉自守。 4. 牢关扎断三江口:牢关扎断
布袋赞 破布囊,无一窖。 靠著便憨眠,全不知天晓。 若言弥勒分身,你且莫来謼我。 注释: 1. 布袋:这里指和尚的布袋。 2. 破布囊:形容袋子破旧不堪,没有装满东西。 3. 无一窖(yā):没有一坛子,没有一箱子。 4. 靠著便憨眠:意思是靠着就睡着了,形容睡得非常沉。 5. 弥勒(mílè):佛教菩萨的名字,又称“慈氏”。 6. 分身:化身,指弥勒佛的众多化身之一。 7. 你且莫来謼我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面皮粗鲁、发胡须蓬松的人在磨墨,但他实际上并不擅长书写。他看到别人的书法作品时,却冷嘲热讽,甚至认为别人的笔迹过于浓重,而自己的笔迹却淡如水墨。 注释:面皮:指人的皮肤;顽恶:指人的性情粗鲁;发须松:指头发和胡须都很稀疏;磨墨:指用砚台磨墨;不中:指技艺不精;冷看:冷眼旁观;书淡字:指书写的字体很轻淡;污得布裙浓:意思是说别人写的字太浓重,反而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赏析
注释:手把猪头却不自食,背后分赃。重重败阙无人识,赢得涂糊老定光。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猪头和尚的形象。他虽然手握猪头,却并不自食其肉,而是将食物分给周围的鬼怪。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和嘲笑,甚至有人用涂糊来形容他的行为。然而,这位和尚却毫不在意,继续过着他的生活方式
注释: 世尊乞食归,放杖以手拄颐坐眠。 雪岭曾经苦,勤行七佛仪。 持钵不得食,诈道不闻饥。 六环锡重,无力扶持。 飏下拄颐眠一觉,梦中消息许谁知。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诗,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苦行生活。 首句“世尊乞食归”描绘了佛陀在旅途中为了修行,不得不向人们求取食物的艰辛。 次句“放杖以手拄颐坐眠”,描绘了佛陀放下拐杖,用手撑着头坐着睡觉的情景,表现了他为修行而忍受的痛苦。 第三句“雪岭曾经苦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衲僧的用途得能乖,龙宫的鼻子闻不到。黑墨浓磨涂白纸,重重无尽杂花开。 注释: 1. "衲僧"是指佛教僧人的一种说法,指不拘泥于形式、不守戒律的僧侣。"衲僧用处得能乖,肯向龙宫鼻嗅来"中的"衲僧"指的是禅宗和尚,他们不追求形式的束缚,不受戒律的约束,所以被称为“衲僧”。这里的“得能乖”表示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2.
【注释】蓬州:今四川蓬县,在成都以西。如行图僧:像行走在地图上的僧人,比喻出家修行之人。求偈:请和尚给偈(一种佛教经文)。 懒受神仙不死方:不想接受神仙不死的秘诀。 弃蓬莱入野僧房:把蓬莱仙境抛到一边,进入和尚住的茅屋。 莫教错下风幡语:不要错下法事时用的幡旗上所写的“南无阿弥陀佛”等法语,否则会被旁观的人剃光头。 头被傍人剃得光:被旁边的人用剃刀剃掉了头顶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