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开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今日三月初十,击鼓禅徒毕集。欲知时节因缘,雨落阶头便湿。会即各自归堂,不会何劳久立”的妙处。首先,理解全诗的意思。这是一首偈颂,作者从时间、环境与人物动作等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禅宗的顿悟说理。“三月初十”指的是佛教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击鼓”指打鼓传信,召集信徒们来听讲佛法;“禅徒”指修行者。这两句写集会的情景
【注释】偈颂八十七首 其五十一:赞叹无门,也是这个。 骂詈无门,也是这个。 文彩未彰谁辨得,却烦首座通消息。 译文: 赞美和斥责没有门径,也是如此。 文采尚未彰显,谁能分辨清楚?却麻烦首座通消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的深刻理解。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和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诗中的“赞叹无门”和“骂詈无门”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不动脚头,青云独步。 个是寻常行履处,须知更有通霄路。 注释:不移动脚步就可以登上高山。这仅仅是平凡人行走的地方,但要知道在更远的地方还有通往天空的道路。 赏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地。诗中的“不动脚头”指的是不要害怕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挑战;“青云独步”则表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后一句“个是寻常行履处
【注释】掣:用绳拉。拖犁:拖着犁头,指耕种。西江:今长江的别称,因流经四川而得此名。水逆流:即水倒行。 【赏析】这首诗是讽刺佛教徒不悟其理而盲目修行的诗作。首两句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时,被五个人拽住绳子,欲使其解脱不得;最后两句写佛陀在涅槃时,五个人要再偿当年拽他成道的罪债,结果反而使水逆流,即大水泛滥,淹没了五个人的村庄。全诗以佛为喻,讽刺那些不觉悟而盲目追求宗教生活的人们
【注释】八两:指重量。半斤:约重四两。陈年桃核:比喻老和尚的戒律。仁:慈悲。大家:指众僧。提掇:捡起。新:意谓气象更新。 【赏析】这首诗是说,戒律虽然陈旧,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去改正,就能使丛林(寺院)焕然一新。全诗以比喻手法写出了僧人戒律的陈旧和改正的紧迫性及重要性
偈颂八十七首 其四十七 无门为法门,三关何用立。 熟处既难忘,又从这里入。 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没有门径也可以修行,这三重境界又有什么作用呢?既然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其他的东西所迷惑。这里的“门”指的是修行的方法和途径,而“三关”则是指修行中的三个阶段或境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寻找外在的门径,而在于内心的悟性和对真理的领悟
【译文】 和尚们喝得大醉,粗野地打人,佛来了也敢打。 临济宗和德山禅的和尚,一时被擒获了。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佛教中的唱导文,用以宣扬佛法、教化众生。八十七首为一组,共八十七篇,这里指第八十一篇。其四十九:即“临济德山”。 热喝粗拳:喝(喝彩):鼓掌;拳:打人。形容酒后闹事。 佛来也打:佛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号,这里比喻和尚们喝醉酒后敢于冒犯和尚,打人也不怕。 临济德山
诗句 1. 循规守短,无绳自缚。 2. 纵横无碍,外道魔军。 3. 存心澄寂,默照邪禅。 4. 恣意忘缘,解脱深坑。 5. 惺惺不昧,带锁担枷。 6. 思善思恶,地狱天堂。 7. 佛见法见,二铁围山。 8. 念起即觉,弄精魂汉。 9. 兀然习定,鬼家活计。 10. 进则迷理,退则乖宗。 11. 不进不退,有气死人。 译文 1. 遵循规则和界限,却如同被绳索束缚一样无法自拔。 2.
这首诗的意思是,翠绿的山峰高峻险绝,根本不会踏上阶梯。去来之间没有阻碍,彼此之间更加不存疑虑。我珍视那广大无边的洪源湖海,其中没有任何一毫釐的空间可以分隔。 关键词解释: - 翠岩:绿色的山岩 - 绝崄巇:非常陡峭、危险 - 涉阶梯:登上阶梯(比喻攀登困难) - 窒碍:阻塞 - 彼此:互相 - 珍重:珍惜、重视 - 洪源湖海:形容范围广大、包容性强的事物 - 个中:其中、内心 - 无隔一毫釐
【释义】 灵山一会,指佛祖在灵山会上与弟子们相见。泥团土块,指和尚们用泥巴做成的佛像。问讯烧香,指僧人烧香礼拜。和赃捉败,指僧人互相勾结,贪污受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诗人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当时一些佛教徒利用宗教迷信进行不正当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勾结、相互包庇、共同犯罪的丑恶行径。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讽刺辛辣,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