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为平定两金川的将士们所写的凯歌诗。以下是逐句释义: 第一句:“坚碉林立万重山,破险冲锋历尽艰。” 注释:这里描述了金川地区地形的特点,即山高谷深,碉堡林立,这是战争环境的真实写照。士兵们要冲破重重难关,进行冲锋,这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金川地区的地形特点,展现了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斗志。 第二句:“奏绩都资军将力,红旗一道入桃关。”
盼捷经冬复入春,垂成偏觉意廑频。 今宵料得方安枕,明告慎哉用武人。 【注释】: (1)盼捷经冬复入春:盼望胜利的捷报传来。 (2)垂成:事情接近完成。 (3)偏觉:感觉。 (4)今宵:今夜,指明天早晨。 (5)方:才。 (6)慎哉:谨慎啊! 赏析: 此诗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二十四首。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战事即将取得胜利的期待和对将领们的勉励。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赏析即可。 “旬余栈驿八朝至,一片红旗万马飞。”意思是说驿站的行程已历时一月有余,而到达目的地时,只见到处是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旬余”指一个月的时间,“栈驿”即驿站,古代供传递文书的人休息和换马的地方。“旬余”表明行程之长
【注释】姜维: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姜维。处号:驻扎的地方。戎人谣(yáo)语:古代边地少数民族流传的歌谣。勒围:包围。无忧城:指安定了的城镇。 【赏析】这首诗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平定两金川,赐给有功之臣的诗。首句写在姜维驻军之地,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歌声;二句赞颂了平定金川的战争,使内地得到了安宁;三句说今天的战争胜利是值得庆幸的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三十章。全诗如下: 宵衣惟吾理合然, 喜而不寐那能眠。 乃知屐齿事诚有, 较彼殊犹高下悬。 诗句注释: - 宵衣:夜深时穿行于宫中,比喻为国事操劳。 - 吾理合然:我认为我的职责和使命是应当的,理所当然。 - 喜而不寐那能眠:因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难以平息,所以即使入睡也无法进入梦乡。 - 屐齿事诚有:这是指历史上的典故
【解析】 (1)“那”通“哪”,表疑问。 (2)“叙门”指成都,成都为蜀地的重镇,故称成都为“叙门”。 (3)“五载”即五年。 (4)“鸿勋”指大功、伟绩,这里指平定金川之功。 【注释】 行营半夜那来喧,却是红旗到叙门:半夜时分,军营中没有喧闹声,忽然有红旗出现在成都城门口。 五载勤劳同上下,鸿勋集总沐天恩:经过五年的勤劳努力,朝廷内外都为之感到荣耀。 (5)赏析: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平定金川叛乱后
【诗句释义】: 1. 三捷盼来一月间,此时军务正相关。 译文:期待的三战胜利已经在一个月内实现,此时正是处理军务的关键时期。 注释:三捷指的是三次战斗的胜利,盼来一月间表示在一个月内就实现了,此时军务正相关表示当前是处理军务的最佳时机。 2. 执渠扫穴歌耆定,伫待郊台奏凯还。 译文:抓住敌军的薄弱环节,彻底清除他们的巢穴,等待在郊外的台上奏凯歌归来。 注释:执渠扫穴歌耆定表示抓住敌军的薄弱环节
【注释】 ①高宗纯皇帝:乾隆帝。 ②平定两金川: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 ③甲午: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此诗作于七月间。桃花寺,在今四川灌县西二十里,为佛教寺院,因寺中多桃花得名。跸(bì),帝王的车驾出行时,仪仗队停止前进,车驾也停止前进的礼仪。 ④绿柳中飞一点星:点星,即星星。绿柳,指杨柳树。 赏析:
勒围报捷夜行营,重值上陵昼返程。 一刻万人齐色喜,光明日月永销兵。 注释:在平定金川后,皇帝命令军队在夜里围捕敌军的营地,然后白天返回。当听到消息时,士兵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太阳和月亮都被光辉所照亮,永远消除战争的阴影。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平定金川后的庆祝场景。诗中描绘了军队在夜晚围捕敌军营地,然后在白天返回。当听到消息时,士兵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 三穴(xiàn):即“三碉”,指三道山口。犹延:拖延,推迟。六军:这里指清军六军。奋勇:英勇向前冲杀。岂饶:岂能放过。区区:微不足道的东西。釜底鱼:比喻在火上烤的小鱼。 【赏析】 此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时,乾隆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军六军奋勇冲锋的情景,表达了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全诗气势磅礴,语言流畅,形象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