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注释】 柴墟:地名,在今安徽宿县南。 九原:指墓地。 松柏:指坟上的松枝和柏树。 房琯(kuǎn):唐玄宗时大臣,封上柱国、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 宿草:坟墓上长着的草,这里指已死的亲人。 长杨:宫名,在洛阳。 夷陵道:夷陵,即宜昌,在今湖北宜昌市西。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首联从空间上写;颔联承首联从人事上落笔。全诗以“秋”字为贯串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周仲鸣而作,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首句“犹是行春队里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春天里,一群仙风道骨的人行走在花海中,仿佛置身于仙境。这里的“行春”指的是春天的出行,“队里仙”则形容这些出行的人如同天上的仙人一般,令人羡慕不已。 第二句“闻名未胜见时贤”则是对友人周仲鸣的赞美。这句诗表明,虽然人们早就听闻周仲鸣的大名,但真正见到他时
【注释】 夏严州:今河南叶县。使归:指周仲鸣奉命返回京城。次夏严州韵:指这首诗是作者在夏严州时创作的,押的是“下平十二侵”的韵。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当时作者正为枢密院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周仲鸣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风格沉郁雄浑,意境高远。 首联写友人使归,诗人望眼欲穿,想象他风尘仆仆归来时,必定气宇轩昂、意态飘逸,犹如神仙一般。“曾喜风流入晋贤”
赠林生归严陵 怜君风格出璠玙,二十工文众不如。 奏赋定知观国早,闻诗曾及过庭初。 遥随博望浮灵境,频扣中郎乞异书。 忆得问名犹少小,南川堂下揖青裾。 注释: - 怜君风格出璠玙:意为你的风格高洁如美玉,珍贵难求。 - 二十工文众不如:指你的文笔技艺,在众人之上。 - 奏赋定知观国早:意味着你的文章能早观国家兴衰。 - 闻诗曾及过庭初:意思是你曾经听到的诗歌,都能记得并理解其意。 -
诗词名句通常包含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它们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反映历史事件来传达特定的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岳王旌帜眼中空:这句话表达了岳飞虽然曾经是军队中的领军人物,但在历史上他的事迹和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记忆。“旌帜”在这里比喻为军队的旗帜,象征着权威和地位,而“眼中空”则表达了一种失望或虚无的感觉。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记载的某种反思和批评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官舟夜并越溪行,已判青春付客程。 - 诗句解读:“官舟”指的是官员乘坐的船只;“夜并越溪行”描述了在夜晚同时经过越溪的情景;“青春付客程”则表达了青春时光被消耗于公务之中。 - 译文:官员们乘坐的船在越溪上夜行,青春就这样被消耗在了旅途中。 - 赏析:此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官员们繁忙的行程,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生活状态。 2. 出嶂渐分严濑晓,听钟新识建山晴。
【注释】 徐景禹:字子明,唐代文学家。进士,科举制中指通过考试取得的功名。峡后:指夔州。吴初:泛指南方地区。谢起居:向客人问安。慰言:安慰的话。民家语:百姓的语言。举业书:科举考试的书。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诗人时居夔州,徐景禹是其友人。这首诗主要写诗人对友人的慰问和关心。 首句“徐郎久别亦何如”是问候。诗人在夔州已两年,此时与朋友分别很久,因此诗人以“久别”二字起头
诗句原文: 严陵晓发次夏严州汝梅韵三首 承恩谁赋内前行,远客来频识水程。 一鸟波间闲上下,数峰天外忽阴晴。 山林不解南风曲,裘马犹矜北斗城。 莫向春明门外别,大梁宾客望班生。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张羽(凤举)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严陵地区清晨出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承恩谁赋内前行”,意味着诗人被赋予重任,而这种责任使得他不得不早起出发。接下来的两句“远客来频识水程”
春阴强作问耕行,出淖犹堪载酒程。 注释:春天的天气阴沉,勉强做着询问耕种之事;泥泞不堪,但依然可以载着美酒出行。 赏析:诗的首联“春阴强作问耕行,出淖犹堪载酒程。”写诗人春天出行时的心境和环境。春天的天气阴沉,但勉强做着询问耕种之事,因为泥泞不堪,但依然可以载着美酒出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坚持努力前行的决心。 每厌蜃楼乘海暗,定知爝火忌天晴。 注释:每次厌恶蜃楼在海上显现
【诗句释义】: - 秋日文山冢树苍:秋日,秋天;文山,指南宋文天祥的墓地;冢,坟墓;树,树叶;苍,颜色深浓。 - 旧君报死亦寻常:旧君,过去的君主;报死,报答死亡;亦寻常,也平常。 - 群疑未白亡元日:群疑,许多疑问;未白,没有解释清楚;亡元日,亡国的那一天; - 东海无家兵已尽:东海,古代对南方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宋朝;无家,没有家;兵已尽,兵力已经用尽; - 南冠不免死犹光:南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