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
过绣岭宫 古殿春残绿野阴,上皇曾此驻泥金。 三城帐属升平梦,一曲铃关怅望心。 苑路暗迷香辇绝,缭垣秋断草烟深。 前朝旧物东流在,犹为年年下翠岑。 注释: (1) 古殿春残绿野阴:意思是春天的景色已经过去,只剩下绿荫和古殿。 (2) 上皇曾此驻泥金:上皇曾经在这里停留,留下了泥金的痕迹。泥金是古代的一种装饰材料,用金粉涂在纸或布上,然后用火烘烤使其固定,最后用刀刮去表面,留下金色的痕迹
东晋 五陵豪侠笑为儒,将为儒生只读书。 看取不成投笔后,谢安功业复何如。 注释:东晋时期,五陵地区的豪侠们嘲笑那些转而从事儒家学问的人。他们认为这些儒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学问。他们期待着看到这些儒生在科举考试失败后放弃读书,从而讽刺当时的读书人只会空谈而不注重实践。他们想知道,像谢安这样的杰出人物如果重新回到战场,他的功绩是否能够再次辉煌。 赏析:这首诗通过五陵豪侠的讽刺之语
东晋(朝代名) 秦国金陵王气全,一龙正道始东迁。兴亡竟不关人事,虚倚长淮五百年。 译文: 在东晋时期,秦始皇的后裔刘裕从建康迁都到建邺,象征着正道开始向东迁移。东晋的灭亡并不取决于外界因素,只是虚倚长江五千年的历史罢了。 赏析: 崔涂(约公元887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他的《东晋》诗“兴亡竟不关人事,虚倚长淮五百年”表达了对东晋兴亡的感慨和无奈
注释:在楚国边境的家乡,穷秋时节要分别,身随孤舟万里行。一曲巴歌半江月,便应消得二毛生。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首句“家依楚塞穷秋别”,描绘了诗人与家乡相隔千里,身处异乡的情境。接着“身逐孤舟万里行”,写出了诗人为了生活,不得不远赴他乡的情景。第三句“一曲巴歌半江月”,则通过音乐和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湘中弦:指《湘中怨》一诗,作者不详。 烟愁雨细云冥冥:烟雾笼罩,细雨连绵不断,天色昏暗。 杜兰香老三湘清:杜兰(即杜若)的香气在湘江流域显得更加芬芳,这里用来形容湘江的水质清澈。 故山望断不知处:故乡的山峰已经遥不可及,我无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 鶗鴂隔花时一声:鶗鴂(一种鸟),春天鸣叫,但隔着花朵只能听见一声啼叫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 云外关山闻独去,渡头风雨见初来。 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蘋汀暖不回。 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注释: - 断行哀响:形容行人间相互的催促声,如同断了行的哀鸣,声音传递着离别的悲痛和对秋天的喜爱。 - 争趁高秋:争相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遗憾。 - 作恨媒:作为彼此之间离别的媒介,增加了这份离别的感情色彩。 - 云外关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寺庙时,看到寺中的古松百尺森疏,倚靠梵台,不禁发出感慨,写下了这首七绝。全诗通过写古松的生长、经历、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句注释: - 百尺森疏倚梵台:百尺高的松树,枝叶茂盛,仿佛靠在梵台(寺庙)上。 - 昔人谁见此初栽:以前的人谁能看见这些松树是从最初的种下开始生长的呢? - 故园未有偏堪恋:旧日的家园没有偏袒可以留恋的地方。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译文: 在这片青山环绕的北城外,清澈的水流绕过了东城的城墙。 注释: 1. 青山横北郭 - "青山"指周围的山,这里指的是北边的山;“横”表示山的形状是横向延展的。“北郭”是指城市的北边,古代城市有内外两重城墙,北墙被称为外城,此处的“南郭”则可能是指城内的南面。这里的“翠”形容山色青翠欲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2. 白水绕东城 -
【注释】 上巳日: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是春游的日子。永崇里:地名。言怀:思念。 【赏析】 诗题一作“上巳日游永崇里寄内”。此诗写在上巳时节,作者游赏永崇里时所感怀的幽情。首句“未敢分明赏物华”,表明不敢明确地欣赏美好的景物和花光。“物华”就是景物的美好。“十年如见梦中花”意思是说,过去十年来,像梦一般美好的景象,如今终于见到了。“十年”与“梦中花”相对照,说明过去的光阴多么短促
注释:涧中的松树,每寸都凌霜傲雪,长条挺拔。路人见了,还笑它没有干透的枝叶。虽然南园的桃花、李花很美,但是春天快要过去了,显得更加寂寞了。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涧中松树在严寒中依然傲视风霜、枝繁叶茂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坚韧不屈、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启示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