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
【注释】 鹧鸪:一种生活在热带的鸣禽。 池塘:本句中指庭院中的小池。 笼槛:关养在笼子内的鸟栏。 初飞:刚刚飞起。 画不得:描摹不出来。 烟波:水波,泛指水面。 【译文】 秋末入池风露微凉,清晨打开笼子看小鸟。 羽毛金翠色彩绚丽却难以描绘,我在这无边的水波中何去何归?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写诗人观赏一只刚从笼中飞出的鹧鸪,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首句“秋入池塘风露微”
诗句释义 1 折杨柳: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看到的景象,可能是在春天时节,人们会折取柳树枝条,象征着离别。 2. 朝朝车马如蓬转:描述了每天早晨,车辆和马匹就像风中的草一样快速地移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繁忙的交通和出行。 3. 处处江山待客归:表示无论是哪里,都有等待客人归来的风景,强调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氛围。 4. 若使人间少离别:如果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离别减少
【注释】 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 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 “云”,即词人自喻。 “得路”,指科举登第,步入仕途。 “直为霖济物”,意谓当官应像下雨一样滋润百姓。 “不然”,表示否定。 “闲共鹤忘机”,意谓与世隔绝,超然物外。 “无端”,无缘无故。 “却向”:偏要,特地。 “阳台”,即巫山。传说为楚怀王游于高唐,梦与神女欢会,醒后思念不已,遂令方士求得其神女,与之成婚。
诗句 欢戚犹来恨不平,此中高下本无情。 译文 虽然世间喜怒哀乐纷至沓来,但恨却始终无法平息。这其中的高低起伏,原本就是没有情感的存在。 注释 - 欢戚: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 - 恨不平:对某些不公或不满的情绪。 - 此中:其中,指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 高下:高低、轻重,此处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对比和差别。 - 无情:没有感情,冷漠。 赏析 崔涂的《声》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
注释 (一)巫山:在今四川巫山县,是三峡的门户。 旅:旅人。 别魂:别离的人魂。这里指离别的人。 招不得:招之不来。 (二)夕阳西下,水东流:用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意。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夔州(今四川重庆奉节)任司马期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从旅途所见出发,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首句说离家在外三年,已到巫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有较高的概括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化素养,能把握诗歌的形象特征,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苍山遥遥江潾潾,路傍老尽没闲人。”苍山远阔迷蒙,江波渺茫荡漾,诗人行走于湘中,但见青翠的群山高峻而辽阔,江水碧波荡漾,一望无际。“苍”字写出了山的颜色,突出了山的雄伟,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注释:每年七夕的时候,都要渡过瑶台。谁说秋天的七夕会有泪痕呢? 从人间到天上,只有一年的时间。为什么不让七夕只出现在傍晚呢? 赏析:这首诗以七夕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七夕节的深深喜爱。他赞美了七夕的美好,也感叹了人间与天界的短暂距离。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诗句释义 1 陇上逢江南故人:在荒凉的陇山之上遇见了江南的老朋友。 2. 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边疆的戍楼上传来三声悠长的号角,随着时间的流逝,边城的黄昏渐次降临,我怀揣着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期盼,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3. 莫学少年轻远别,陇关西少向东人:不要轻易地因为年少而选择远离家乡远行,因为从陇关到长安的路途遥远,向西的人很少,而向东的人却很多。这句话提醒我们
诗句原文: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 译文注释:我在海棠树下度过了三年的光阴,却未曾见到盛开的海棠花。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海棠树下度过的三个春秋岁月中,始终未能看到盛开的海棠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望。 关键词解释: 1. 海棠花底:指的是海棠树下,是诗人长时间停留、感受的地方。 2. 三年客:暗示诗人在海棠树下度过了漫长的时间。 3. 不见海棠花盛开
注释:泉水远远地从山岩的洞中流泻下来,发出潺潺的声音,静静地拂过云根,告别了故山。可惜这清凉的声音不能留在山间,却迅速地添上了波浪,向人间流淌。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泉水流泻、别山而去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泉水的声音和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