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诗句原文: 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闲挂只春耕。 瓜期五载如弹指,谁怯轮台万里行。 注释: - 《烽燧全消大漠清》中的“烽燧”是古代用于警戒的烽火台,这里表示在边疆地区已经没有战争的威胁,因此烽火被废弃。"清"在这里可能是指宁静或者和平的状态。 - “弓刀闲挂只春耕”中的“弓刀”指的是打猎或农耕时携带的武器,而“闲挂”则表示这些武器被暂时搁置不用,可能是因为现在主要是进行春天的耕作活动。 -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戍楼四面列高峰,半扼荒途半扼冲。 - 诗句解读:戍楼四面高耸,仿佛是守卫着边疆的勇士。他们半边扼守着荒芜的道路,一半则守护着重要的关口。 - 关键词注释:戍楼,古代边防哨所。高峰,指的是山峦。扼,控制、扼守。荒途,指未开发的地方,也暗指边疆的荒凉。 - 惟有山南风雪后,许教移帐度残冬。 - 译文与赏析:只有在山南的雪后,才能有机会搭建帐篷度过寒冷的冬天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首先看诗句“金碧觚棱映翠岚,崔嵬紫殿望东南。” 这里,“金碧觚棱”形容建筑华丽,“翠岚”则是指山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而“崔嵬紫殿”则指的是高大雄伟的紫禁城,是明朝皇帝居住的地方。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可以看到这座壮观的建筑群在东南方向延伸开来。 接着是“时时一曲升平乐,膜拜闻呼万岁三。” 这里
注释:五月的花蚊像锥子一样锋利,村民们打算在村子周围筑起露筋祠。 城中与城外相距不过三里,夜晚卷起窗帘却依然没有收起帷帐。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乌鲁木齐的蚊虫数量之多,以及蚊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诗中“相去无三里”一句,不仅描绘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之近,更暗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紧密,人们的生活互相影响。而“夜卷疏帘不下帷”一句,则通过夜晚的情景描绘
诗句原文: 绿野青筹界限明,农夫有畔不须争。 江都留得均田法,只有如今塞外行。 注释解释: - 绿野青筹:在古代中国,绿野指的是农田,而青筹则是一种用于计数的筹码。这里可能指的是田间划分的标志或工具。 - 农夫有畔不须争:这句话意味着在田间工作,只要按照规定行事,就无需与他人争执。"畔"通常指田地的边缘。 - 江都:这里的“江都”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或者地区,与“均田法”有关。 - 均田法
【释义】 乌鲁木齐是清朝时设立的两郡之一,在今新疆境内。初开两郡版图新,百礼都依故事陈:新的乌鲁木齐城刚刚建立,按照清王朝旧有的典章制度来办理一切事务。只有东郊青鸟到,无人箫鼓赛芒神:只有从东面来的客人,没有吹箫打鼓的庆祝芒神节的人。“青鸟”是指来自西域的使臣或商贾。“芒神节”,又称“秋社日”,是新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祭祀谷物之神和农业之神。这里指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
注释:乌鲁木齐的山峦云雾缭绕,远远地对着像芙蓉一样的翠绿山峰。鄂博(鄂博克托)山还保留着昔日的踪迹。我行走在缥缈的灵山上,却无法到达山顶。每年我只能拜谒虎头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对新疆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的诗词。前两句描绘了新疆的山水风光,烟岚遥对翠芙蓉,形容山峦云雾缭绕,远远地对着像芙蓉一样的翠绿山峰。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鄂博山和虎头峰的情感,他行走在缥缈的灵山上,却无法到达山顶
【注释】 破寇红山:指乌鲁木齐附近的红山。 髑髅(tu lu):骷髅,这里比喻死者的尸体。春草满沙田:指坟地上长满了野草。 未死:没有死去。 泣:流泪。 离魂欲化烟:灵魂离开肉体,化作烟雾消散。 【赏析】 此为组诗第二首,是诗人在红山之役后写的一首哀叹战争残酷、抒发悲愤的抒情诗。全诗意脉贯通,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开头四句写战争造成的惨状
诗句原文: 深深玉屑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 译文注释: - 深深玉屑:指深藏的玉石粉末,象征珍贵或难以发现的事物。 - 几时藏:何时被埋藏?表达了对未知或隐藏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 出土犹闻饼饵香:即使从深处挖掘出来,仍然能闻到食物的气味,形容事物的价值或意义深远,难以忘怀。 - 弱水西流宁到此:弱水西流,表示一种流动或流逝的意象
注释:户籍题名分为五种,虽然同住却不同群。其中多亏了乡里三位老人,就像雀鼠时而是好时是恶,有时和睦相处,有时又纷争不休。 赏析:诗中描绘了乌鲁木齐的户籍题名,通过“户籍题名”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作者对乌鲁木齐户籍制度的看法和态度,认为这种制度过于复杂和繁琐。诗中的“五种分”、“同住不同群”、“乡三老”、“雀鼠”、“解纷”等词语,都形象地描绘了乌鲁木齐户籍制度的混乱和矛盾。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