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割尽黄云五月初:形容五月的天气炎热,农民们忙着割麦子。 2. 喧阗满市拥柴车:市场上到处都是搬运柴火的车,说明这个时候正值农忙季节,人们忙于收获。 3. 谁知十斛新收麦:不知道有多少车新收割的麦子。 4. 才换青蚨两贯余:用新收到的钱换了一些青蚨(古代一种货币),两贯有余。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和赏析: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二: 割尽黄云五月初
【注释】乌鲁木齐:新疆省会,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迪化。杂诗之神异:指乌鲁木齐地势奇特多变,令人惊叹。神异:神奇而怪异。其四:第四句。 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筑城掘土”形容修筑城池时挖土、堆土的艰辛;“邪许”指邪许国,为唐玄宗之子,封为凉州都督,后被安禄山杀害,其墓在乌鲁木齐。这一句是写乌鲁木齐地形的复杂,城墙挖掘很深,人们筑墙、运土都很吃力,但大家齐心合力干得很卖力。“邪许”国
这首诗的注释为: 灵光肸蚃到西陲,齐拜城南壮穆祠。 灵光指神灵的光气,肸蚃指神异之气。灵光到西陲,是说神灵降临到了西域地区。齐拜城南壮穆祠是指南疆有一座壮美的祠堂。 神马骁腾曾眼见,人间衔勒果难施。 神马骁腾曾经看到,人间却难以驾驭它。 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深深敬畏以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深深好奇。诗中既有对神灵降临、壮美祠堂等自然景观的描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九》。全诗如下: 闽海迢迢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 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 注释与赏析: 1. 闽海迢迢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 - 闽海:指的是福建省的海洋,闽是指福建,海指海边。 - 道:这里指道路,即通往闽地的道路。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道路难:表明前往闽地的路非常困难。 - 西人:指西方的人。 - 谁识
【注释】 到处:到处是。歌楼:指妓院的歌台。塞垣:边塞的城墙。擅:占尽,独享。军邮:军队的文书和信函。官牒:官府的公文。游人:游览的人。不忆家:不思念家乡。家: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乌鲁木齐游览时的感受。 首联先写乌鲁木齐的繁华:“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诗人来到乌鲁木齐后,发现这里的城市繁华热闹,到处都是歌楼和鲜花,真是“塞垣之地”所独有的
注释: 界画棋枰绿几层,一年一度换新塍。 - "界画" 指的是用界笔勾勒的精细图案,这里指棋盘上的格子;"棋枰" 是指象棋盘,"绿几层" 则是指绿色的棋子。"担粪从来不谢能" 是说林逋(字和靖)从不拒绝承担挑粪的工作。 风流都似林和靖,担粪从来谢不能。 - “风流” 指的是林逋的诗才;“林和靖” 则是林逋的字。“担粪” 则是指林逋曾经做过的一个工作,就是挑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诗句解释: - 十里春筹:指春天时,人们用柳条编成的篮子来插秧。 - 雪化泥:冰雪融化后渗入泥土中。 - 不须分垄:不需要分开土地,因为泥土已经湿润。 - 不须畦:不需要划分田块,因为泥土已经湿润且平整。 - 珠玑:这里指新种的秧苗。 - 信手:随意,自然地。 - 纷纷落:秧苗自然生长,无需人为干预。 - 一样新秧:新栽的秧苗与旧有的秧苗相比,虽然同样嫩绿,但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 出水齐
【注释】:白草,即白草滩,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飕飕,风声。冷云,即阴云。疆界,指边塞。幽魂,指死去的士卒。昌黎,唐代诗人韩愈字昌黎。原鬼,指戍卒之魂。 【赏析】:这首诗写于元朝后期至明朝初年,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写戍卒们与自然和死神搏斗的情景,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全诗用笔简练,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意境高远,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结合注释和标题的提示,根据诗歌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据此分析概括诗歌的主题;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1) “古迹微茫半莫求”,意思是:古迹模糊不清,难以寻觅
注释: 山城是处有弦歌,指的是乌鲁木齐这座山城中到处都能听到歌声,说明这里的文化氛围浓郁。 锦帙牙签市上多,锦帙指的是精美的丝绸制品,牙签则是用于书写的工具,市上多则表示这些商品在市场随处可见。这句话意味着乌鲁木齐的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多样。 为报当年郑渔仲,郑渔仲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句话意味着作者想要回报当年郑渔仲的故乡之情。 儒书今过斡难河,儒书是指儒家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