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
《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1.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听泉声。 释义与注释: - “春月娟娟”描绘了春天明亮的月光,“娟娟”形容月亮明亮、清澈。 - “映水清”说明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 - “一斟一酌”指的是一个人独自饮酒的情景,“斟”和“酌”都是斟酒的动作。 - “听泉声”表达了诗人静坐倾听泉水流淌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注释:画船轻轻荡漾,暮色中的霞光映照水面,微风轻拂,暑气逐渐消散。 再转过碧绿的山峦去寻找胜景,恰好看到两只鹤似乎在相互欢迎。 赏析:诗人乘坐着画船在晚霞的映衬下泛舟,微风吹拂,波纹轻柔,暑气渐消。接着他转过青山,寻找美丽的景色,发现有两只鹤似乎在相互欢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水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注释】 1.焦山:位于安徽当涂县东南,为江南名山之一。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隐居,并作有《焦山道中苦雨寄裴十八侍御》:“为爱碧潭清,登临出远情。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2.上方口占:诗题一作“上方”。上方,指山顶上。此诗当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或宝应二年(763年),即李白在长安的后期。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焦山后所写,是一首山水之作。 第一句“浩浩天边水”,点出地点
【解析】 此诗首联写雨霁,点明时间是清和之春。次句写“看山”所见:山峦半隐于云霭之中。三、四句写“看山”所感:凉风微拂,暖意融融,仿佛蒸腾着新雨的芳香;我不由得为后院的花儿催开,好让它们与春光相映。 【答案】 译文: 节令已届清明时节,春色尚未十分浓艳,只见青山半遮半露。微风吹来,带着雨后的清新气息,使万物更加生气勃勃。 赏析:《雨霁》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了雨后的春景
注释:羡慕你潇洒的气质如同仙人一般,心志远大,又何必在乎身处何地?雨洗过岚光青翠的山野映入窗内,风吹动竹林的影子绿油油地摆在宴席上。 赏析:这是一首写友人书屋的诗。诗人羡慕朋友的潇洒气质,认为他的心志高远如仙人一般,不拘泥于世俗,更不在乎身处何地;接着写书屋的环境,通过雨后的景色和风摇竹影的画面来表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书屋的美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喜爱之情
【注释】 今夕:今夜。 迎:迎接,接待。 无灭生:不要灭绝生命。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除夕夜为朋友设宴饯行,劝酒时说:今年今晚送你,明年明晨来接。只此忧勤念,乾乾无灭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殷切的祝愿之情。 “今年今夕送,明岁明晨迎。”是说今天夜里我送你,明天早晨我来接你。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第一句写今夜,第二句写次日,把两个时间点连在一起
【注释】 即事:应景诗,即眼前景物。西郭外:城外,这里指长安城西面城外。层冈:层叠的山冈。暑退:暑气已退。黄:黄色,这里指树叶变黄。 【赏析】 此为写景之作,描写了诗人在长安城西城外乘马观景的情景。 首句“晚行西郭外”,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当时的状态——傍晚时骑马在城外行走。第二句“策马上层冈”,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景象,表现了诗人骑马登上层层山冈时的情态和心情。 第三句“暑退无多日,疏林已半黄”
【注释】 暇:闲暇;识:懂得;几:指“少”;丝纶:原为皇帝给官员的诏书,后比喻文书、文稿。这里借指文章、诗词。 假:不,没有。 宵旰:指帝王勤于政事。 尘喧:指世俗纷扰。 【赏析】 此诗以作者对诗文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为内容,表达出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诗的首句“识得几暇趣”,是说诗人在闲暇之余,能够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和真谛;第二句“丝纶不假言”
秋夜述怀 桂香盈院宇,银汉净无垠。 耿耿难成寐,澄怀虑兆民。 注释: 1. 桂香盈院宇:院子里弥漫着桂花的香味。 2. 银汉净无垠:银河清澈透明,无边无际。 3. 耿耿难成寐:难以入睡,心中充满忧虑。 4. 澄怀虑兆民:澄清自己的胸怀,为百姓着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抒发。他通过描绘院子中的桂花和明亮的银河,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他无法入睡
注释:春天的庭院里小酌,春天的院落被红紫色映照着。栏杆外春风送来阵阵花香,花儿已经完全开放了。东海边的玉盘突然涌出香气,恰好一个童子抱着酒尊走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景图。首句“春深红紫映楼台”,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第二句“槛外风香花尽开”,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风中带着花香,花朵盛开到了极点。第三句“东海玉盘看乍涌”,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东海比作玉盘